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chloro-1,3-bis(4′-methyl-phenyl)-1,3-propanedione | 832737-81-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chloro-1,3-bis(4′-methyl-phenyl)-1,3-propanedione
英文别名
2-chloro-1,3-bis(4-methylphenyl)propane-1,3-dione
2-chloro-1,3-bis(4′-methyl-phenyl)-1,3-propanedione化学式
CAS
832737-81-2
化学式
C17H15ClO2
mdl
MFCD04971169
分子量
286.758
InChiKey
WKKIODIAOMSUHK-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48.1±40.0 °C(Predicted)
  • 密度:
    1.18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34.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chloro-1,3-bis(4′-methyl-phenyl)-1,3-propanedione 在 [CuII(tris(2-pyridylmethyl)amine)(acetonitrile)](ClO4)2lithium hexamethyldisilazane 作用下, 以 乙醚乙腈 为溶剂, 反应 48.0h, 以38%的产率得到对甲基-2-氯乙酰苯
    参考文献:
    名称:
    三-(2-吡啶基甲基)胺连接的Cu(II) 1,3-二酮复合物:2-氯-1,3-二酮衍生物的厌氧逆克莱森和脱卤反应性
    摘要:
    我们报告了三(2-吡啶甲基)胺(TPA)连接的Cu( II )1,3-二酮络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反应性研究。这些配合物表现出厌氧逆克莱森型 C-C 键裂解反应性,超过了由具有较少和/或较弱吡啶基相互作用的螯合配体支持的类似物中发现的反应性。
    DOI:
    10.1039/d0dt04074f
  • 作为产物:
    描述:
    1,3-二(4-甲基苯基)丙烷-1,3-二酮 在 ruthenium trichloride 、 potassium peroxymonosulfate 、 氯化铵 作用下, 以 乙酸乙酯乙腈 为溶剂, 以32%的产率得到2-chloro-1,3-bis(4′-methyl-phenyl)-1,3-propanedione
    参考文献:
    名称:
    氯酮酮酸NiII配合物的光化学引发氧化碳-碳键-裂解反应。
    摘要:
    制备了三种含有2-氯-1,3-二酮酮配体并由6-Ph 2 TPA螯合物支持的单核Ni II配合物,以及在β-二酮配体上缺少2-氯取代基的类似物。表征。在好氧条件下在350 nm处进行辐照后,含有2-氯取代的配体的配合物会发生反应,生成由涉及2-氯1,3-二酮的配体的氧化裂解,α裂解和自由基衍生反应产生的产物。机理研究表明,导致羧酸生成的氧化裂解反应性是超氧化物形成的结果,超氧化物是通过还原的镍络合物与O 2反应而发生的。发现2-氯取代基的存在是氧化碳-碳键断裂反应的先决条件,因为缺乏该官能团的配合物在长时间照射后不会发生这些反应。本文概述的研究金属β-二酮酸盐物种的氧化反应性的方法产生了与建议的金属酶催化的β-二酮酸盐氧化裂解反应机理相关的结果。
    DOI:
    10.1002/chem.20110196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ight-induced O<sub>2</sub>-dependent aliphatic carbon–carbon (C–C) bond cleavage in bipyridine-ligated Co(<scp>ii</scp>) chlorodiketonate complexes
    作者:Stephen N. Anderson、Josiah G. D. Elsberg、Lisa M. Berreau
    DOI:10.1039/d2dt03727k
    日期:——
    Mononuclear bipyridine (bpy)-ligated Co(II) chlorodiketonate complexes [(bpy)2Co(R–PhC(O)C(Cl)C(O)R–Ph)]ClO4 (R = –H (8), –CH3 (9), and –OCH3 (10)), were prepared, characterized and investigated for O2-dependent aliphatic C–C bond cleavage reactivity. Complexes 8–10 have a distorted psuedo-octahedral geometry. 1H NMR spectra of 8–10 in CD3CN show signals for the coordinated diketonate moiety, and signals
    单核联吡啶 (bpy) 连接的 Co( II ) 二酮复合物 [(bpy) 2 Co(R–PhC(O)C(Cl)C(O)R–Ph)]ClO 4 (R = –H ( 8 ),制备、表征并研究了-CH 3 ( 9 ) 和-OCH 3 ( 10 )) 的O 2依赖性脂肪族C-C 键裂解反应性。配合物8-10具有扭曲的伪八面体几何形状。 CD 3 CN 中8–10的1 H NMR 谱显示配位二酮部分的信号,以及表明配体交换反应性导致形成少量 [(bpy) 3 Co](ClO 4 ) 2 ( 11 ) 的信号在溶液中。虽然8-10在室温下在空气中稳定,但 350 nm 的照射会导致二酮酸部分内发生氧化裂解反应,从而形成 1,3-二苯基丙三酮、苯甲酸苯甲酸酐和苯偶酰。在18 O 2下照射8会导致苯甲酸根阴离子中高平的18 O 掺入 (>80%)。 产物混合物、高平的18 O 掺入和额外的机理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