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ferrocenyl-1,3-dithiole-2-one | 154359-69-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ferrocenyl-1,3-dithiole-2-one
英文别名
——
4-ferrocenyl-1,3-dithiole-2-one化学式
CAS
154359-69-0
化学式
C13H10FeOS2
mdl
——
分子量
302.201
InChiKey
LFLLWURQSYSLI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丁二酸酐4-ferrocenyl-1,3-dithiole-2-one三氯化铝 作用下, 以82.7%的产率得到4-(1'-succinyl)ferrocenyl-3,4-dithiole-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Functionalized metal complexes
    摘要:
    本文描述了具有以下化学式的金属配合物: 其中,M为镍、钯或铂;Q1-Q4分别独立为硫、硒或碲;X1-X4分别独立为具有1至约125个碳的二价连接基团;m1至m4分别独立为0或1;W1-W4分别独立为氢、羧酸、羧酸酐、羧酸氯化物、磺酸或磺酰氯,但要求W1-W4不全为氢。这些配合物在近红外区域具有强烈的吸收。
    公开号:
    US20030225296A1
  • 作为产物:
    描述:
    在 H2SO4 作用下, 以 硫酸 为溶剂, 以67%的产率得到4-ferrocenyl-1,3-dithiole-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第一个二茂铁基-二硫代金属配合物:双(二茂铁基乙烯-1,2-二硫代拉托)镍酸酯(II)
    摘要:
    报道了第一个二铁茂铁基-二硫代金属配合物双(二茂铁基乙烯-1,2-二硫代拉托)镍酸酯(II)的合成和溶液的氧化还原性质,以及配体前体4-二茂铁基-1的X射线晶体结构, 3-二硫基-2-一。
    DOI:
    10.1039/c3994000005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lectronic Spectra of Ferrocenyldithiolene Nickel Complexes:  Steric and Electron Donor/Acceptor Effects
    作者:Ulrich T. Mueller-Westerhoff、Richard W. Sanders
    DOI:10.1021/om0210053
    日期:2003.11.1
    Unlike other dithiolenes, ferrocenyl-substituted dithiolenes show two low-energy absorptions of comparable intensity in the 1200 and 750 nm regions. The longest wavelength peak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lectron-donating or -withdrawing groups, whereas the shorter wavelength peak is much less affected. Reducing the overlap between the ferrocene groups and the dithiolenes leads to shifts of both peaks
    与其他二辛烯不同,二茂铁基取代的二辛烯在1200和750 nm区域显示出两个强度相当的低能量吸收。最长的波长峰受供电子或吸电子基团的强烈影响,而较短的波长峰受的影响则小得多。减少二茂铁基团和二代烯烃之间的重叠会导致两个峰移至更高的能量。共轭的增加导致第一个峰的移动明显,但几乎没有影响第二个峰。尽管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些结果将最长的波长峰分配给Fe→π*跃迁,但我们提供的证据表明它起源于π系统(π→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