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o(II)(S(Me2)N4(tren))](PF6) | 1280188-35-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o(II)(S(Me2)N4(tren))](PF6)
英文别名
——
[Co(II)(S(Me2)N4(tren))](PF6)化学式
CAS
1280188-35-3
化学式
C11H25CoN4S*F6P
mdl
——
分子量
449.37
InChiKey
HUQUVYHZKHNHOI-YZEJZXAX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II)(S(Me2)N4(tren))](PF6) 在 (Cp2Fe)(PF6) 、 NaOM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生成 [Co(III)(S(Me2)N4(tren))(OH)](PF6)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硫醇盐和醇盐连接的 Co-NHase 类似物进行腈水合。Co(III)-酰胺化物和Co(III)-亚胺醇中间体的分离
    摘要:
    腈水合酶 (NHase) 是硫醇盐连接的含 Fe(III) 或 Co(III) 的酶,可在温和条件下将腈转化为相应的酰胺。提议的 NHase 机制涉及 M(III)-NCR、M(III)-OH、M(III)-亚胺醇和 M(III)-酰胺中间体。没有报道这些关键中间体的晶体学特征实例。光谱和动力学数据支持 M(III)-NCR 中间体的参与。氢键网络促进了这种酶促反应。在此,我们描述了两种与 MeCN 水合的仿生 Co(III)-NHase 类似物,以及四种晶体学表征的 NHase 中间体类似物,[Co(III)(S(Me2)N(4)(tren))(MeCN)](2+) (1), [Co(III)(S(Me2)N(4)(tren))(OH)](+) (3), [Co(III)(S(Me2)N(4)(tren) )(NHC(O)CH(3))](+) (2) 和 [Co(III)(O(Me2)N
    DOI:
    10.1021/ja108749f
  • 作为产物:
    描述:
    cobalt(II) chloride hexahydrate 、 六氟磷酸钾三(2-氨基乙基)胺3-mercapto-3-methyl-butan-2-one 在 NaOH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93.1%的产率得到[Co(II)(S(Me2)N4(tren))](PF6)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系列五配位硫醇盐连接的[MII(SMe2N4(tren))] +(M = Mn,Fe,Co,Ni,Cu,Zn)络合物的周期性趋势,其中包括稳定的CuII-硫醇盐的罕见实例。
    摘要:
    一系列五配位硫醇盐连接的配合物[M(II)(tren)N4S(Me2)] +(M = Mn,Fe,Co,Ni,Cu,Zn; tren =三(2-氨基乙基)胺)为报告,并比较了它们的结构,电子和磁性。使用体积较小的[(tren)N4S](1-)分离二聚体[Ni(II)(SN4(tren)-RS(dang))] 2(“ dang” =悬垂的,由H键支撑的未配位硫醇盐)配体,指出需要与硫相邻的宝石二甲基在空间上防止二聚作用。除[Ni(II)(S(Me2)N4(tren)] +外,所有的宝石-二甲基衍生的配合物都是单体的,并且是同构的,并采用配体约束有利的四边形扭曲的三角锥体。镍络合物独特地采用近似理想的方形锥体几何形状,并且类似于镍超氧化物歧化酶(Ni-SOD)的活性位点。即使在配位溶剂(如MeCN)中,也只能观察到五配位结构。MII-S硫醇盐键的长度在整个序列中有系统地减小(Mn-S> Fe-S>
    DOI:
    10.1021/ic701433p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 crystallographically characterized thiolate-ligated binuclear peroxo-bridged cobalt(III) complex
    作者:Maksym A. Dedushko、Dirk Schweitzer、Maike N. Blakely、Rodney D. Swartz、Werner Kaminsky、Julie A. Kovacs
    DOI:10.1007/s00775-019-01686-x
    日期:2019.9
    order to shed light on metal-dependent mechanisms for O-O bond cleavage, and its microscopic reverse, we compare herein the electronic and geometric structures of O2-derived binuclear Co(III)- and Mn(III)-peroxo compounds. Binuclear metal peroxo complexes are proposed to form as intermediates during Mn-promoted photosynthetic H2O oxidation, and a Co-containing artificial leaf inspired by nature's photosynthetic
    为了阐明OO键断裂的属依赖性机理及其微观反转,我们在此比较了O 2衍生的双核Co(III)-和Mn(III)-过氧化合物的电子和几何结构。有人提出双核属过氧配合物在Mn促进的光合H2O氧化过程中作为中间体形成,并且在自然界的光合 氧化催化剂的启发下形成了含Co的人造叶。通过使用取代惰性,低旋转的Co(III),可以实现极度活化的过氧化物的晶体学表征。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Co(III)-过氧化合物的前沿轨道与类似的Mn(III)-过氧化合物明显不同。与Co(III)-peroxo相关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在反键π*(OO)轨道上更局限在peroxo上,而结构类似的Mn(III)-peroxo的HOMO在这两个位置上都离域化属d轨道和过氧π*(OO)轨道。对于低自旋的d6 Co(III),填充的t2g轨道可防止将双重占据的反键π*(OO)轨道π返给给属离子。高自旋d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