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物中末端
氢化物配体的取代 [Ir(2)(mu-H)(mu-Pz)(2)H(3)(L)P(i)Pr(3))(2)] (L = NCCH(3) (1) 或
吡唑 (3)) 引起 L
配体不稳定的显着变化,尽管取代
氢化物和 L
配体位于二
铱 (III) 配合物的相反极端. 复合物 3 及其三氢化
氯类似物的详细结构研究 [Ir(2)(mu-H)(mu-Pz)(2)H(2)Cl(HPz)(P(i)Pr(3))(2) )] (4) 已经表明,这种行为是
配体反式效应从分子的一个极端传递到另一个极端的结果,其中有桥连
氢化物的参与。模型二
铱配合物的扩展 Hückel 计算表明,这种反式效应传输是由于形成了沿配合物主链延伸的 σ 对称分子轨道。这也是
金属-
金属键合配合物的预期特征。通过
金属 -
金属键传递
配体反式效应和反式影响的可行性及其与理解
金属 -
金属键合双核化合物的反应性和结构的相关性已通过结构研究和二
铱(II)的选择反应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