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uthenium)(triphenylphosphine)Cl2(C6H4(O)CHN(C6H4)NH2) | 910103-64-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uthenium)(triphenylphosphine)Cl2(C6H4(O)CHN(C6H4)NH2)
英文别名
——
(ruthenium)(triphenylphosphine)Cl2(C6H4(O)CHN(C6H4)NH2)化学式
CAS
910103-64-9
化学式
C31H26Cl2N2OPRu
mdl
——
分子量
645.51
InChiKey
RQFNLXQIHHQSML-HMSCYDHASA-K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tris(triphenylphosphine) ruthenium(III) trichloride]2-((2-aminophenylimino)methyl)phenol 为溶剂, 以70%的产率得到(ruthenium)(triphenylphosphine)Cl2(C6H4(O)CHN(C6H4)NH2)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三齿席夫碱钌(III)配合物及其对醇氧化的催化活性
    摘要:
    [RuX2(EPh3)(L)] 类型的几种六配位钌 (III) 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E=P 或 As;X=Cl 或 Br;L=由 o 缩合得到的一元三齿配体苯二胺或乙二胺与水杨醛或邻羟基苯乙酮)的报道。讨论了配合物的元素分析、IR、电子、EPR 和循环伏安数据。已经初步提出了所有配合物的八面体几何形状。使用 N-甲基吗啉-N-氧化物作为助氧化剂,发现新的配合物是苯甲醇和环己醇分别氧化成苯甲醛和环己酮的有效催化剂。
    DOI:
    10.1080/1553317050030195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uthenium complex catalyzed oxidative conversion of aliphatic amines to carboxylic acids using bromamine-T: Kinetic and mechanistic study
    作者:C.H. Vinod Kumar、K.N. Shivananda、Rajenahally V Jagadeesh、C. Naga Raju
    DOI:10.1016/j.molcata.2009.05.025
    日期:2009.9
    alkaline condition proceeds efficiently to afford carboxylic acids in high conversion. Hexa-coordinated ruthenium(III) complex of the type [RuCl2(PPh3)(L)] (L, tridentate ligand derived by the condensation of o-phenylene diamine with salicylaldehyde)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it was used as a catalyst for the oxidative conversion of amines to carboxylic acids. The detailed mechanistic and kinetic investigations
    在碱性条件下,(III)络合物催化的胺-T催化脂肪族胺的氧化有效地进行,从而以高转化率提供了羧酸。合成了[RuCl 2(PPh 3)(L)]型的六配位(III)配合物(L,由邻苯二胺水杨醛缩合而得的三齿配体),并用作催化剂胺到羧酸的氧化转化。已经对氧化反应进行了详细的机理和动力学研究。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所有胺均以相同的氧化机理进行,并遵循相同的动力学,且一阶依赖于[氧化剂] o和[胺] o和分数阶相对于[催化剂]和[OH - ]。为了理解反应的详细动力学和机理,对反应进行了以下改变:(i)介电常数,(ii)伯盐效应,(iii)卤离子和(v)温度。反应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并且已经计算出活化参数。根据焓-熵关系和Exner相关性,等速温度(β382 K)的计算值远高于实验温度(313 K),这表明焓因子控制着速率。通过合理的机制解释了观测结果,并推导了相关的费率定律。为通过胺-T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