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ecane-2,2-diyldibenzene | 127686-91-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ecane-2,2-diyldibenzene
英文别名
diphenyl(n-octyl)phosphine borane
decane-2,2-diyldibenzene化学式
CAS
127686-91-3
化学式
C20H30BP
mdl
——
分子量
312.243
InChiKey
KLBCEXSBUMAKK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triphenylphosphine borane 在 sodium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 paraffin oil 为溶剂, 反应 2.5h, 生成 decane-2,2-diyldi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钠对叔膦硼烷的选择性 PC 键裂解
    摘要:
    摘要 本文报道了通过钠选择性裂解 P-Ph 键对叔膦硼烷 R 3 PBH 3进行表面改性,其中定量生成磷化物硼氢化物 R 2 PNa(BH 3 ),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被亲电试剂淬灭以提供一系列高产率的新型膦硼烷。
    DOI:
    10.1080/10426507.2021.194885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adical Phosphorylation of Aliphatic C–H Bonds via Iron Photocatalysis
    作者:Guang-Da Xia、Zi-Kui Liu、Yu-Lian Zhao、Feng-Cheng Jia、Xiao-Qiang Hu
    DOI:10.1021/acs.orglett.3c01824
    日期:2023.7.21
    The synthesis of tertiary phosphines(III)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challenge in synthetic chemistry because of inevitable issues including harsh conditions, sensitive organometallic reagents, and prefunctionalized substrates in traditional synthesis. Herein, we report a strategically novel C(sp3)–H bond phosphorylation that enables the assembly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tertiary phosphines(III) from industrial
    叔膦(III)的合成一直是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个长期挑战,因为传统合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苛刻的条件、敏感的有机属试剂和预功能化底物等问题。在此,我们报告了一种战略性新颖的C(sp 3 )–H键磷酸化,该磷酸化能够在温和的光催化条件下从工业膦(III)来源组装结构多样的叔膦(III)。FeCl 3的配体属电荷转移(LMCT)与氢原子转移(HAT)过程的合并是从烃类生成烷基自由基的关键。引人注目的是,该催化体系可以成功应用于缺电子烯烃的聚合。
  • Synthesis and reactions of phosphine-boranes. Synthesis of new bidentate ligands with homochiral phosphine centers via optically pure phosphine-boranes
    作者:Tsuneo Imamoto、Toshiyuki Oshiki、Takashi Onozawa、Tetsuo Kusumoto、Kazuhiko Sato
    DOI:10.1021/ja00169a036
    日期:1990.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