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romodicyano(1,10-phenanthroline)gold(III)-(N,N-dimethylformamide)(1/1) | 105250-55-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romodicyano(1,10-phenanthroline)gold(III)-(N,N-dimethylformamide)(1/1)
英文别名
——
bromodicyano(1,10-phenanthroline)gold(III)-(N,N-dimethylformamide)(1/1)化学式
CAS
105250-55-3
化学式
C3H7NO*C14H8AuBrN4
mdl
——
分子量
582.21
InChiKey
BDVWKRDSUYHMPS-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Au(phen){(CN)0.92 Br 0.08 } 2 ] Br和[Au(phen)(CN){(CN)0.82 Br 0.18 }]·0.5反式-[Au(CN)2 Br的晶体结构和性质通过五配位溴代氰基(1,10-菲咯啉)金(III)的歧化获得2 ]·0.5Br·phen(phen = 1,10-菲咯啉)。方平面金(III)配合物的二级配位和CN / Br紊乱的两个例子
    摘要:
    中性五坐标[Au(phen)(CN)2 Br](phen = 1,10-菲咯啉)在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歧化产生了一种导电溶液,从中可以得到两种带电物质[Au(phen){ (CN)0.92 Br 0.08 } 2 ] Br(1)和[Au(phen)(CN){(CN)0.82 Br 0.18 }]·0.5反式-[Au(CN)2 Br 2 ]·0.5Br·phen(2),已经通过单晶X射线分析进行了分离和表征。的(晶体1)是斜方晶系,空间群FMM 2,ž = 4与一个= 6.515(1),b = 11.76(2),c = 18.666(2)Å。(2)的晶体是三斜晶系,空间群P,Z = 2,a = 9.149(3),b = 9.263(3),c = 15.485(5),α= 93.58(2),β= 105.10(2) ,γ= 95.49(2)°。该结构已通过Patterson和Fourie
    DOI:
    10.1039/dt9870002235
  • 作为产物:
    描述:
    1,10-菲罗啉 、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90%的产率得到bromodicyano(1,10-phenanthroline)gold(III)-(N,N-dimethylformamide)(1/1)
    参考文献:
    名称:
    五配位的金(III)配合物。第1部分。溴氰基(1,10-菲咯啉)金(III)-二甲基甲酰胺(1/1)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摘要:
    通过反式-[Au(CN)2 Br 2 ] -与1的反应合成了五配位的金(III)配合物溴双氰基(1,10-菲咯啉)金(III)-二甲基甲酰胺(1/1)。水中的10,10-菲咯啉,然后在低温下从二甲基甲酰胺-乙醚中结晶。晶体结构已经通过X射线分析从三维计数器数据中确定,并针对3 833次独立反射通过全矩阵最小二乘法将其精炼为R = 0.032。晶体是三斜晶,空间群P,a = 8.524(2),b = 9.708(4),c= 12.525(5)Å,α= 80.78(3),β= 106.79(3),γ= 110.86(3)°,Z =2。金属周围的配位与四个基原子扭曲成方形锥体(一个溴化物原子,两个氰基碳原子和一个二齿菲咯啉氮原子)几乎共面。金原子位于碱之上0.058Å,顶端的氮原子从垂直位置移开,并且与金属之间的距离较大。结晶的二甲基甲酰胺分子在结构上通过C–H hydrogenO氢键连接。晶体学结果与其他物理测量有关。
    DOI:
    10.1039/dt986000194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