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磁共振谱表明,簇 Ru(3)(CO)(10)L(2),其中 L = PMe(2)Ph 或 PPh(3),在溶液中至少以三种异构形式存在,一种同时具有膦在赤道面在同一钌中心上,其他膦在赤道面在不同钌中心上。Ru(3)(CO)(10)(PMe(2)Ph)(2) 的异构体互变是高度依赖于溶剂的,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DeltaH 减少,DeltaS 变得更加负面。异构体的稳定性及其相互转化率取决于膦配体。提出了一种解释涉及 Ru-Ru 键异解的异构体交换的机制。Ru(3)(CO)(10)L(2) 与氢反应的产物已通过核磁共振光谱通过正常和对氢增强方法进行监测。观察到两种氢加成产物,每一种都含有一个桥连和一个末端氢化物配体。EXSY 光谱显示,在 NMR 时间尺度上发生异构体内和异构体间氢化物交换。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涉及 Ru-Ru 键异解和 CO 损失的氢化物交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