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历史悠久,地处“天府之国”成都,是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先进碳捕集资源化利用与绿色分离纯化技术创新团队聚焦先进分离技术与工程、高性能膜材料及多孔功能材料、碳捕集转化、储能与气体分离、离子选择性分离等方向,因团队建设和科研项目需要,现诚招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人员,相关事宜如下:
一、招聘方向
所学专业:化工、材料、能源、环境、化学、能动、大数据科学及机器学习等。具备以下研究方向的优先。
1. 高性能分离材料及碳捕集资源化利用:
(1)基于膜分离技术的碳捕集,新型高分子膜、无机膜、混合基质膜、碳分子筛膜、下一代中空纤维膜等;
(2)基于溶剂吸收的碳捕集:设计开发先进的燃烧前和燃烧后碳捕集新型溶剂,包括双液相溶剂、离子液体和相变离子液体混合溶剂、非水溶剂等;
(3)基于高性能固体吸附材料的碳捕集:开发化学稳定、成本低、合成简单且具有高CO2容量的新型吸附材料,包括嵌入金属有机框架吸附剂的聚合物纤维、基于新型微孔材料和工艺循环的多孔聚合物吸附剂等;
(4)CO2催化转化为可持续燃料和化学品;
(5)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与碳捕集转化。
2.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ICCU)及直接空气碳捕集利用(DACCU):
设计开发具有高效吸附性能和催化组分的双功能材料,提高碳捕集利用的能源效率,研究开发低成本催化剂、反应器设计和 CO2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等。直接空气碳捕集利用/碳去除:主要包括先进溶剂(例如非水溶剂、相变溶剂、高性能功能化溶剂);新型吸附剂支撑结构,以及具有高选择性、高 CO2吸附能力和抗氧化性的低成本耐用吸附剂;开发基于电化学过程碳捕集技术的新型电极材料和气液接触器等。
3. 面向氢气分离纯化、烯烷烃分离、耐有机溶剂纳滤膜分离、生物能源清洁生产、先进资源回收/关键金属材料分离纯化、离子选择性分离的绿色可持续分离纯化技术:
高性能吸附材料、绿色溶剂萃取、新型高分子膜、吸附增强型超薄分离层混合基质膜、超高选择性耐高温中空纤维膜、碳分子筛膜、氢气选择性沸石膜反应器等。
二、招聘岗位及要求
(一)特聘研究员
招聘人数:3人
招聘要求:
1.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研品德和职业素养,责任心强;
2.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从事先进分离技术及碳捕集转化国际前沿领域研究,科研成果突出,发展潜力大;
3. 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5.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6.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
7. 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40周岁,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二)特聘副研究员
招聘人数:3人
招聘要求:
1.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研品德和职业素养,责任心强;
2.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从事先进分离技术及碳捕集转化国际前沿领域研究,科研成果突出,发展潜力大;
3. 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并在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具有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或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不少于2年,并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海外合作导师为本领域国际公认的一流专家;
5. 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三)博士后
招聘人数:3人
招聘要求:
1. 遵纪守法,学风端正,身心健康,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从事先进分离技术及碳捕集转化国际前沿领域研究,在本领域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
3. 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所属学科为业内公认的世界一流学科,或博士生导师为本领域国际公认的一流专家;
4. 在本专业领域主流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3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5. 年龄不超过35岁,且已取得博士学位或即将在2025年6月30日之前取得博士学位证、毕业证。
三、应聘程序
报名时间:即日起-2025年4月30日
报名方式:应聘人员将简历和相关成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工作设想、科研经历、发表论文、承担项目、获奖情况等详细材料,并附上至少三位推荐人的工作单位、电话、邮件等联系方式)同时发送至邮箱:wushu@scu.edu.cn和SPTech_SCU@outlook.com (邮件主题和简历均命名为“应聘特聘研究员或特聘副研究员或专职博士后+姓名+目前工作单位”);
联系方式:吴老师,电话028-85464677
四、四川大学先进碳捕集资源化利用与绿色分离纯化技术创新团队简介
四川大学先进碳捕集资源化利用与绿色分离纯化技术创新团队是四川大学重点支持的特色团队之一,团队负责人为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团队聚焦先进分离技术与工程、高性能膜材料及多孔功能材料、碳捕集转化等方向,承担相关国家级科研项目。团队长期致力于先进碳捕集利用、绿色分离技术与工程等化工、能源、环境前沿领域研究,研究侧重于为关键能源密集型分离创造可持续解决方案,包括点源碳捕集(PSCC)、二氧化碳去除(CDR)、碳捕集利用一体化技术(ICCU)、储能与气体分离、氢气分离纯化、生物炼制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关键矿物回收及离子选择性分离、可再生能源生产以及其他具有挑战性的气体/液体分离。围绕环境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在碳捕集转化、氢能源、高性能分离膜、新型多孔吸附材料、超高选择性膜法天然气脱硫脱碳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
五、学校及学院概况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历史悠久,地处“天府之国”成都,是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现有学科型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37个,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2个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布局碳中和、大型工业软件、脑科学、创新药、决策智能科学、深地科学与综合减灾、生物医学材料等高峰学科领域;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交叉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21个。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是国内首批面向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成立的碳中和研究机构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成立于2022年3月18日,由郝吉明院士担任名誉院长、石碧院士担任院长、谢和平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院现有教师70余人,工程院院士6人(含兼职),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四青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0余人;正高23人,副高28人,100%具有博士学位,56%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45岁以下占比83%。学院拥有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储备与CCUS国际合作研究基地、教育部“资源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CO2矿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学院牵头承担碳中和相关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重点基金、重大横向及成果转化课题20余项。
学院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的我国首批“碳中和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交叉),重点布局低碳技术与碳捕集利用封存、新能源与多能互补技术、氢能与储能技术、资源碳中和技术、智慧减污降碳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创办了面向全校本科生选拔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班,开设了多门碳中和相关公选课程,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与东方电气、中国石化、国网、国机重装、攀钢、四川发展等龙头企业合作的多个碳中和中试研究和技术转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牵头获批教育部“碳中和未来产业领域虚拟教研室”,牵头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未来产业(碳中和)。
学院以低碳绿色技术为核心,聚焦未来能源、未来资源、未来环境、未来城市,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未来产业“三位一体”的卓越生态系统,支撑国家碳中和技术创新和产业质效提升,建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水平的碳中和研究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碳中和智库。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常年招聘优秀人才,诚邀海内外青年才俊加入学院,“碳”索创新,共筑未来。我们将为您提供自由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薪酬待遇,助您施展才华、成就学术大师梦想,携手共建世界一流的新工科学院!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