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杜克大学疼痛学领军人物发文,从源头消灭疼痛的完美止痛药登场!

  • 杜克大学
  • 止痛药
  • 纪如荣
  • Cell
梓萱 05/23

疼痛,作为人体最原始的生理信号之一,其本质是身体向大脑传递的一种预警。当身体受到伤害,如手术切口、骨折、神经损伤,或是因炎症、疾病引发不适时,神经信号便会从受伤部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脊髓,进而抵达大脑,让我们感知到疼痛。疼痛管理始终是医学领域的核心挑战。阿片类药物以往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 μ 受体,干扰神经信号传递,从而达到镇痛目的。然而,这类药物在阻断疼痛信号的同时,也激活了大脑的多巴胺奖赏回路,这正是导致成瘾的关键原因。此外,阿片类药物还常引发便秘、耐受性增强等副作用,长期使用不仅无法更好地控制疼痛,还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

杜克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一种实验性药物可能在提供强效止痛效果的同时,避免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等严重副作用。这种名为 SBI-810 的药物属于新一代化合物,旨在靶向神经和脊髓上的受体,能够有效缓解多种因素造成的疼痛(包括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阿片类药物会不加选择地作用于多个细胞通路,而非阿片类药物 SBI-810 则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方式,仅激活特定的止痛通路,避免了与成瘾相关的欣快 “快感”。

根据 5 月 19 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论文研究显示,SBI-810,属于βarr2偏向性NTSR1变构调节剂,可开启与镇痛相关的βarr2信号,且不会激活NTSR2或βarr1信号,通过集中激活一条特定通路避免与成瘾有关的兴奋。

SBI-810属于βarr2偏向性NTSR1变构调节剂

这项研究由纪如荣(Ru-Rong Ji )教授领导完成。纪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博士学位。他从事神经科学和痛觉研究20余年,是国际著名的疼痛学领军人物。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纪教授率先开展蛋白激酶 MAPK 调节慢性痛的神经可塑性研究,还是研究胶质细胞调节疼痛的先驱者之一。此次,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实验性药物 SBI-810,为全球饱受疼痛折磨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杜克大学医学院麻醉学和神经生物学教授纪如荣(Ru-Rong Ji )教授领导的研究表明,非阿片类化合物SBI-810可以缓解疼痛,而且没有副作用。

在小鼠实验中,SBI-810 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效果。无论是手术切口、骨折,还是神经损伤引发的疼痛,它都能有效缓解,而且止痛效果优于部分现有的止痛药。当给小鼠注射 SBI-810 后,研究人员观察到小鼠自发不适的迹象明显减少,像护痛行为、面部扭曲等表现都显著降低。此外,在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多种慢性疼痛模型中,SBI-810同样表现出强效的镇痛作用。

“这种化合物令人兴奋之处在于它兼具止痛作用且非阿片类,” 纪教授说。“该受体表达于感觉神经元以及大脑和脊髓,它是治疗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有希望的靶点,”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从手术中康复或患有糖尿病神经痛的人来说,这种药物可能是治疗短期和慢性疼痛的更安全选择。SBI-810 旨在靶向大脑中的神经降压素受体 。通过一种称为偏向激动的方法,它开启与止痛相关的特定信号 ——β- 抑制蛋白 - 2,同时避免其他可能导致副作用或成瘾的信号。

研究示意图

杜克大学的科学家还将 SBI-810 与医院常用的新型阿片类药物 oliceridine 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某些情况下,SBI-810 不仅效果更胜一筹,还能减少小鼠痛苦迹象的出现。与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不同,SBI-810 在重复使用后不会产生耐受性。它还优于神经痛常用药物加巴喷丁,且不会引起加巴喷丁常见的镇静或记忆问题。

研究人员表示,该化合物对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作用,可能在疼痛医学中提供一种新的平衡:效力足够强,同时特异性足够高以避免伤害。

除了单独使用时效果良好外,SBI-810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可以使阿片类药物在更低的剂量下产生更好的效果。而最关键的是,与阿片类药物不同,研究显示SBI-810在反复使用后不会产生耐受性,耐受性的增加往往正是患者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大剂量、更频繁使用镇痛药的关键原因。

这些发现突显了 NTSR1 偏向性变构调节剂作为一种有前景的、非成瘾性的止痛治疗策略,可用于急性和慢性疼痛管理,其作用机制涉及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个方面,这解释了它在发挥强效镇痛作用的同时又精准到足以避免成瘾性等副作用带来的伤害。

目前迫切需要止痛替代方案。药物过量死亡人数正在下降,但每年仍有超过 8 万美国人死于药物过量,其中最常见的是阿片类药物。与此同时,慢性疼痛影响着美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SBI-810 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团队透露他们已申请专利并计划尽快推进临床试验的开展,希望这类新型镇痛药物能够为治疗术后疼痛、各种慢性疼痛带来更安全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Ran Guo, Ouyang Chen, Yang Zhou, Sangsu Bang, Sharat Chandra, Yize Li, Gang Chen, Rou-Gang Xie, Wei He, Jing Xu, Richard Zhou, Shaoyong Song, Kelsey L. Person, Madelyn N. Moore, Abigail R. Alwin, Ivan Spasojevic, Michael R. Jackson, Steven H. Olson, Marc G. Caron, Lauren M. Slosky, William C. Wetsel, Lawrence S. Barak, Ru-Rong Ji. Arrestin-biased allosteric modulator of neurotensin receptor 1 alleviates acute and chronic pain. Cell, 2025; DOI: 10.1016/j.cell.2025.04.038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