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种新型二亚胺铼(I)羰基配合物,其式为[Re(CO)3(L)Br],其中 L = 2-(4-(9H-咔唑-9-基)苯基)-1H-咪唑并[4,5-f][1、10]phenanthroline (P1), 2-(4-(3,6-di-tert-butyl-9H-carbazol-9-yl)phenyl)-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P2), 2-(4-(6-(9H-carbazol-9-yl)-9H-3,9′-bicarbazol-9-yl)phenyl)-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D1), and 2-(4-(3′,6′-di-tert-butyl-6-(3,6-di-tert-butyl-9H-carbazol-9-yl)-9H-3,(3′,6′-二叔丁基-6-(3,6-二叔丁基-9H-咔唑-9-基)-9H-3, 9′-联咔唑-9-基)苯基)-1H-咪唑并[4,5-f][1,10]菲罗啉(D2)成功合成,并通过 1H NMR、IR 和 UV-Vis 等对其进行了全面表征。母体 Re(I) 复合物 P1 和 P2 的发光量子产率(LQYs)分别为 0.13 和 0.16,远高于之前报道的 Re(I) 树枝状化合物。根据计算,P1 和 P2 的 HOMO 和 LUMO 分别主要由[d(Re) + π(CO + Br)] 和 π*(L)轨道组成。然而,Re(I) 树枝形分子 D1(LQY = 0.066)和 D2(LQY = 0.0048)的电荷转移主要集中在配体 L 上,这表明 P1 和 P2 中金属-配体电荷转移 dπ (Re) →π*(N-N) (MLCT)跃迁的分量应多于 D1 和 D2。因此,P1 和 P2 较高的 LQY 暂定为光致发光过程中 MLCT 过渡的干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