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680624-84-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680624-84-4
化学式
C24H19CoN2S9
mdl
——
分子量
683.015
InChiKey
LSQARVJEEFKSKH-NDXGFPCW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在 [TBA][BF4]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Preparation, characterisation and complexation of a redox-active, soft-donor macrocycle
    摘要:
    基于18元S4N2供体环与一个或两个CpCo(二硫烯)氧化还原/发色团单元分别共轭,制备了两种新的氧化还原活性大环化合物2和3。循环伏安法对化合物2的测试显示,在−0.29 V处有一个可逆的还原过程,而其还原形式的电子顺磁共振光谱表明未成对电子有明显的离域化程度。化合物2在675 nm(在CH2Cl2中)处显示出强烈的低能量吸收,这一吸收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显示出向更高能量的位移。通过监测客体Ag(I)离子逐次添加时电化学和光谱行为的改变,以及在银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追踪了化合物2与客体Ag(I)离子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Ag(I)与化合物2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涉及大环发色团电子性质的显著变化。循环伏安法也表明化合物2与Ag(I)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暗示电极表面可能涉及含有化合物2的薄膜。
    DOI:
    10.1039/b309317d
  • 作为产物:
    描述:
    在 [TBA][BF4]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Preparation, characterisation and complexation of a redox-active, soft-donor macrocycle
    摘要:
    基于18元S4N2供体环与一个或两个CpCo(二硫烯)氧化还原/发色团单元分别共轭,制备了两种新的氧化还原活性大环化合物2和3。循环伏安法对化合物2的测试显示,在−0.29 V处有一个可逆的还原过程,而其还原形式的电子顺磁共振光谱表明未成对电子有明显的离域化程度。化合物2在675 nm(在CH2Cl2中)处显示出强烈的低能量吸收,这一吸收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显示出向更高能量的位移。通过监测客体Ag(I)离子逐次添加时电化学和光谱行为的改变,以及在银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追踪了化合物2与客体Ag(I)离子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Ag(I)与化合物2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涉及大环发色团电子性质的显著变化。循环伏安法也表明化合物2与Ag(I)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暗示电极表面可能涉及含有化合物2的薄膜。
    DOI:
    10.1039/b309317d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