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dimethylaminobutadien-1,3-diyl-bis(cyclopentadienyl)]hafnium dichloride | 242468-41-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dimethylaminobutadien-1,3-diyl-bis(cyclopentadienyl)]hafnium dichloride
英文别名
——
[1-dimethylaminobutadien-1,3-diyl-bis(cyclopentadienyl)]hafnium dichloride化学式
CAS
242468-41-3
化学式
C16H17Cl2HfN
mdl
——
分子量
472.714
InChiKey
CIHCQJWYUNIWKS-SYBKDYES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dimethylaminobutadien-1,3-diyl-bis(cyclopentadienyl)]hafnium dichloride甲基锂乙醚 为溶剂, 以82%的产率得到[dimethylaminobutadien-1,3-diyl-bis(cyclopentadienyl)]dimethyl hafnium
    参考文献:
    名称:
    Bis(enamino-Cp)4类金属络合物化学:在弯曲的茂金属框架上发展曼尼希型碳-碳偶联反应
    摘要:
    在醚中用甲基锂处理6-甲基-6-二甲基氨基富勒烯(2a)导致去质子化反应,生成烯氨基取代的环戊二烯化锂试剂3a。其与四氯化锆(0.5摩尔当量)的反应导致形成[1-二甲基氨基丁二烯-1,3-二基-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产物4a。不饱和的ansa-茂金属可能是由路易斯酸催化的曼尼希型碳-碳偶联反应在原位生成的双[(二甲基氨基乙烯基)环戊二烯基] ZrCl 2形成的。中间的。描述了使用不同的氨基取代基以及Ti,Zr和Hf系统在完整的第4组弯曲金属茂骨架上进行缩合反应的许多相关实例。X射线衍射表征了三个不饱和ansa-茂金属体系的实例。在少数情况下,有可能分离出开放的(烯氨基-Cp)2 ZrCl 2复合物。在使用催化量的路易斯酸ZrCl 4或布朗斯台德酸[PhNMe2H +] [BPh4-]对(哌啶子基乙烯基环戊二烯基)2 ZrCl 2(13c)进行处理的情况下,会干净地转化为相应的曼尼希缩合
    DOI:
    10.1016/j.jorganchem.2004.08.021
  • 作为产物:
    描述:
    氯化铪 、 [(1-dimethylaminoethenyl)cyclopentadienyl]lithium 以 乙醚 为溶剂, 以77%的产率得到[1-dimethylaminobutadien-1,3-diyl-bis(cyclopentadienyl)]hafnium di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分子内 NMe2H 消除和富烯偶联导致新型烯丙基桥接锆茂和铪茂配合物。
    摘要:
    用 LiCH(SiMe3)2 对氨基富烯 1 进行去质子化提供 2,它通过分子内 NMe2H 消除和富烯部分的偶联与 MCl4(M=Zr 或 Hf)反应形成复合物 3 或 4。该反应是一种有用的合成途径烯丙基桥接的柄型茂金属,尤其是具有共轭 14 π 电子系统的那些。R'=二甲氨基。
    DOI:
    10.1002/(sici)1521-3773(19990712)38:13/14<1926::aid-anie1926>3.0.co;2-d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10.1002/(sici)1521-3773(19990712)38:13/14<1923::aid-anie1923<3.0.co;2-v
    作者:Knueppel, Stephanie、Erker, Gerhard、Froehlich, Roland
    DOI:10.1002/(sici)1521-3773(19990712)38:13/14<1923::aid-anie1923<3.0.co;2-v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