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251959-36-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251959-36-0
化学式
C38H38N2SSiZr
mdl
——
分子量
674.109
InChiKey
FKVSAFDJRNTQBQ-PUWFUATA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碳酸氢钠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以77%的产率得到1-[2-benzyl-4-phenyl-5-(thiophen-2-yl)-1H-pyrrol-3-yl]-2,2-dimethylpropan-1-i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锆茂介导的具有三种不同腈组分和一种炔烃组分的多组分反应,可对五氮杂吲哚进行一锅选择性合成
    摘要:
    可以很好地分离得到5-氮杂吲哚,它们在2、4和6位具有三个不同的取代基,或者在2和6位具有两个相同的取代基,而在4位具有一个不同的取代基锆茂介导的多组分过程产生的收率。每个反应涉及四个有机配体,包括一个硅系二炔,一个t BuCN组分和两个(不同或相同)腈。通过Cp 2 Zr II的作用将所有这四个成分结合在一起物种以完美的化学和区域选择性方式变成三环稠合的含Zr / Si的有机金属配合物。这种多组分反应过程包括三个反应步骤,通过分离和表征其相应的有机金属中间体可以使所有这些步骤清晰明了:氧化锆环丙烯-氮杂硅氮杂环戊二烯2,烯丙基-氮杂-氧化锆环3和三环稠合配合物6。两种三环稠合Zr / Si含中间体和两种5氮杂吲哚的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明确显示了不同取代基的位置和区域选择性。氨基吡咯衍生物也可以由硅系二炔和两种不同的腈高度选择性地制备。
    DOI:
    10.1002/chem.201003119
  • 作为产物:
    描述:
    2-氰基噻吩 、 以 not given 为溶剂, 以93%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Cleavage and Reorganization of Zr−C/Si−C Bonds Leading to Zr/Si−N Organometallic an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摘要:
    The t-BuCN-stabilized zirconacyclopropene-azasilacyclopentadiene complexes 2 are generated in situ in high yields from the Si-tethered diynes, Cp2Zr(II) species, and 2 equiv of t-BuCN via a coordination-induced Zr-C/Si-C bond cleavage and reorganization. Complexes 2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synthetically very useful. A variety of novel Zr/Si organo-bimetallic compounds and Si/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such as azasilacyclopentadienes, azasilacyclohexadienes, and allenylazazirconacycles, are obtained in high yields when complexes 2 are treated with ketones, carbodiimides, alkynes, elemental sulfur (S-8), acid chlorides, or nitriles. In this chemistry, t-BuCN behaves as both an initiator and a brake/release handle to initiate and control the reaction process.
    DOI:
    10.1021/ja107493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