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638165-32-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638165-32-9
化学式
BF4*C96H128CuN4O4
mdl
——
分子量
1552.45
InChiKey
CNOZPRWIIBSZHA-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tetrakis(acetonitrile)copper(I)tetrafluoroborate 、 2,9-Bis-(4-dodecyloxy-phenyl)-[1,10]phenanthroline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60%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1,10-菲咯啉-低聚亚苯基亚乙烯基共轭物的铜(I)配合物
    摘要:
    制备了由被低聚亚苯基亚乙烯基(OPV)单元取代的2,9-二苯基-1,10-菲咯啉衍生物获得的铜(I)配合物。在这些多组分系统中,已经证明了铜(I)配合物对最低OPV激发态的非常强的分子内淬灭。光诱导过程的机制取决于共轭OPV主链的长度。照射OPV单元后,对Cu(I)已经证明三聚体OPV单元取代了该系统,而四聚体OPV单元则没有。因此,能量转移是前一种络合物的唯一淬灭机理,而电子转移可能在后一种情况下起作用。与相应的三聚体相比,这种不同的行为归因于OPV四聚体单元的电子接受特性略有增加。就铜(I)络合物中的激发态失活而言,杂化化合物显示出特征发光带,这归因于低位金属至配体电荷转移(MLCT)激发态的失活。如图所示通过用模型铜(比较我复杂的条件下,OPV单元对流体溶液在室温下的MLCT激发态失活没有影响。相反,当在低温下在刚性基质中进行测量时,它们能够充当“钩子”,从而减少了铜(I)配合物的激发态畸变。结果,在77
    DOI:
    10.1039/b307065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