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日本又双叒叕拿诺奖:为什么日本能出31个诺贝尔奖得主?获奖人数断档领先亚洲第一?

  • 诺贝尔奖
  • 日本科学家
  •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网络资讯 10/15

十月初的诺贝尔奖周,日本科研界迎来了久违的“关西奇迹”。

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发现“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在维持免疫耐受中的关键作用,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的北川进(Susumu Kitagawa)则凭借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摘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两项成果一医一理,跨度近乎两个世界——前者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刹车”机制,使自身免疫病与癌症免疫疗法的研究方向彻底改写;后者创造了分子级的“可设计晶格”,让储气、催化、碳捕获成为现实。一个让身体学会克制,一个让材料学会呼吸。

这已是日本科学家连续第28次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中。自2000年以来,日本本土研究机构孕育的获奖成果占亚洲总数的一半以上。提到日本的科研实力,很多人会先想到 “近25年20个诺奖” 的亮眼成绩。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日本的 “诺奖版图” 远比这更完整 —— 截至2025年10月,这个常被讨论 “失去的二十年” 的国家,已经累计拿下 31 个诺贝尔奖,覆盖自然科学、文学、和平等多个领域。与之相比,中国、韩国乃至印度虽然在论文数量与经费规模上节节攀升,却始终难以在诺奖舞台上形成对等的存在感。于是一个老问题又被推上热搜——

为什么亚洲的诺贝尔奖,总是绕不开日本?

若要解释日本在诺贝尔奖上的“慢热式崛起”,时间得倒回到百五十年前的明治维新。那是一个“科学”几乎等同于“西方文明”的年代。为了追赶工业化,日本政府大规模引入欧洲科学教育体系——聘请德国与英国的学者任教,派遣学生远赴柏林、伦敦、巴黎学习化学、医学与工程。

“向西方学习”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国家层面的制度移植。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等“帝国大学”体系在这一时期建立,成为日本科学的制度母体。研究与教学在同一机构中并行,这种结构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但在当时却奠定了日本科学“以大学为中心”的传统。

二十世纪初,日本科学界开始从模仿走向原创。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1935年提出“介子理论”,并在1949年成为首位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那并非偶然的突破,而是几十年“欧洲式科学训练”在本土开花的结果。

战后,日本的科研道路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随着《旧军需省令》的废止,军工科研被全面解散,国家的科学资源从武器研究转向纯基础科学。美国占领当局鼓励建立民用科研机构,1948年重组的理化学研究所(RIKEN)成为日本基础科学重建的核心象征。它与后来的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一道,形成了战后日本科研体系的“三极”:国家出资、长期资助、研究自主。

195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将“科学立国”正式写入国家发展战略。从半导体到化学材料,从原子能到免疫学,科研投入逐步稳定化、常态化。1970年代以后,日本科研预算在 GDP 中的比例持续保持在2%以上,高等教育体系也随之扩张。更重要的是,日本在科研方向上坚持“基础优先”——哪怕短期内看不到经济回报,也要维持稳定的资助。

这一百五十年的路径让日本的科研模式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

制度的连续性——从明治到令和,科研体制虽经历多次政治变动,却始终保留大学与国家研究所双支柱结构;

研究的长期性——无论政府更替或经济波动,基础科学始终被视为国力的核心象征,而非财政的负担。

如果说历史奠定了日本科研的“时间纵深”,那么制度与文化,则塑造了它的“科研性格”。在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背后,最稳定的关键词不是“天才”,而是“环境”。

日本的科学体系并非以爆发式创新见长,而是以长期耕耘、细节累积与稳定支持著称。这种看似保守的科研结构,恰恰构成了诺奖的温床。

制度上的“稳定性红利”

与许多国家科研体系的“项目导向”不同,日本的科研体制倾向于人导向(PI-based)——即资助随人走,而非随课题走。教授或研究组一旦获得长期经费支持,通常可维持十年以上的研究计划。这意味着科学家不必为下一轮申报疲于奔命,而能将时间投入到难以量化的探索中。

此外,日本的国家科研机构(RIKEN、JST、AIST等)在制度上形成了“学术自治+稳定财政”的独特结构。政府制定战略方向,但不干预研究内容;预算每年更新,但资助计划往往持续十年以上。这使得科研具备一种罕见的时间自由度——可以失败,可以重试,可以等待实验条件成熟。

文化上的“细节崇拜”

制度提供外部稳定,文化则塑造内部逻辑。日本科研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对细节与重复的极端执着。“慎重验证”(再現性)被视为科研的伦理而非形式要求。研究者更愿意十年磨一剑地打磨实验,而不是追求“首发”。

北川进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研究便是典型例证:上世纪90年代末,他与团队在合成实验中不断调整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比例,只为让晶体结构实现“可控孔径”。那项看似琐碎的实验,后来成为气体储存与碳捕获技术的基石。

虽然近些年日本社会标榜的工匠精神毁誉参半。但它的确带来一种独特的科研节奏:慢、稳、深。慢,是容忍冗长的验证周期;稳,是对实验可复现性的苛求;深,是在微观问题上不断钻研。它也许缺乏硅谷式的爆发力,却在时间维度上累积出扎实的成果。

国际化与“科学外交”

制度和文化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国际学术网络的嵌入,日本科学也难以持续发声。

从战后到今天,日本学者几乎无一例外与欧美实验室保持密切合作。坂口志文在京都大学求学后,曾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北川进则长期与剑桥、伯克利的研究组开展联合项目。这种“留学—回国—再合作”的路径,成为日本科研的常态。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科研国际化中扮演了“桥梁”角色。它既是亚洲科学的集散地,又是欧美学术体系的稳定伙伴。日本政府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国际共同研究项目”政策,通过JST与欧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共建合作平台。对外开放使日本科研保持了国际可见度,而诺贝尔奖评审机制本身也更容易识别这种合作成果。

当然,即便日本如今仍在诺奖人数上遥遥领先,但不可否认的是:

诺贝尔奖从来不是“当下的奖”,而是“时间的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长期稳定在70岁左右,这意味着他们的科研成果往往诞生于三、四十年前。

这些奖项不是偶然的 “爆发”,而是几十年科研积淀的缩影。日本的 31 个诺贝尔奖中,不同领域的分布差异明显,自然科学领域的优势尤为突出,这也和其长期重视基础研究的战略直接相关。具体分类如下:

  • 物理学奖(12 人):作为日本诺奖的 “第一大户”,获奖者覆盖了从量子力学到天体物理的多个前沿方向。比如 2008 年小林诚、益川敏英因 “发现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获奖,2014 年赤崎勇等 3 人因 “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 获奖,这些成果既推动了基础理论突破,也为半导体、显示技术等产业奠定了基础。
  • 化学奖(8 人):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日本科学家多次做出开创性贡献。例如 2000 年白川英树因 “发现导电聚合物” 获奖,2018 年吉野彰因 “发明锂离子电池” 获奖,后者直接改变了全球新能源和电子设备的发展格局。
  • 生理学或医学奖(6 人):从免疫机制到细胞研究,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积累同样深厚。2016 年大隅良典因 “发现细胞自噬机制” 获奖,2018 年本庶佑因 “发现 PD-1 免疫检查点” 获奖,这些成果为癌症治疗、遗传病研究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 文学奖(3 人):除了自然科学,日本在文学领域也有不俗表现。1968 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千羽鹤》等作品获奖,1994 年大江健三郎因 “以诗意的想象力探索人类存在的根本课题” 获奖,2017 年石黑一雄(英籍日裔)获奖,展现了日本文学对全球的影响力。
  • 和平奖(2 个):包括 1 人和 1 个组织。1974 年佐藤荣作因 “推动核不扩散” 获奖,2015 年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因 “为禁止和消除核武器而努力” 获奖,其中 ICAN 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便是日本学者。

坂口志文的关键论文发表于1995年,北川进的MOF突破则始于1997年——也就是说,他们拿到的奖,其实属于上世纪末日本科研黄金期的延迟红利。

那是一个大学经费充裕、研究岗位稳定、企业研发投入全球领先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为基础科学提供了慷慨的土壤,日本社会也普遍认同“科学强国”的国家叙事。今天的奖项,更多是那一代人长期努力的结晶——一种历史惯性的体现。

而这种惯性并非只属于日本。

当年的美国亦是如此——上世纪中叶投入巨资于冷战科研,几十年后成果在诺奖榜上集中兑现;同样的逻辑,如今正在中国身上上演。过去二十年,中国在科研经费、研究产出和国际合作网络上完成了体系性跃迁。这意味着中国的“时间红利”正在积蓄,只是尚未到兑现的节点。

诺贝尔奖看似神秘,其实不过是“大力出奇迹”的迟到版:科研资源、教育体系与社会耐心的复合产物。日本今日的荣光,更多是历史的余温;而下一个三十年,正轮到中国登场。

31 个诺贝尔奖,21 世纪 22 个自然科学奖,这些数字背后,是日本几十年对科研的坚守 —— 不追求短期回报,不随舆论摇摆,只专注于 “把基础研究做扎实”。对我们而言,与其纠结 “如何快速拿诺奖”,不如思考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科研生态”:稳定的投入、自由的学术氛围、对基础研究的长期重视,这些才是孕育顶尖成果的土壤。毕竟,诺奖是 “结果”,而不是 “目标”;真正的科研实力,从来都藏在日复一日的积淀里。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