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万华领跑!化工高端局“开卷”,是“好现象”?

  • 化工市场
  • 万华化学
  • 化工产业格局
盖度化工网 07/17

全球化工已是生死局,不卷就是你死我活,卷出头,则成王。当然要科学地卷,鼓励进化升级式的卷,放下同质化的卷。

万华领跑,化工高端局“开卷”

随着中国企业在催化剂研发和聚合工艺上的突破,POE国产化进程正加速推进,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来新机遇。但同时这一国产替代黄金赛道也正在走上“开卷”之路。

距离“2024年6月万华化学实现一期20万吨/年POE项目全流程贯通并产出合格产品”的赛道里程碑事件才过去一年,POE国产化就迎来多个项目立项、环评、开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来自WELINK塑料的综合消息显示:POE也开卷,仅2025年5月至6月期间,共计有150万吨的POE项目在规划筹建,具体如下:

  • 卫星化学聚乙烯弹性体工业试验装置项目获批复,项目拟在二阶段建设3套2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
  • 宁夏凯信能源高端煤基化学品环评报告公示,将建设年产40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30万吨POE、23.29万吨正丁醇等产品;
  • 同一产地,宁夏宝丰也官宣年产20万吨聚乙烯醇、20万吨POE、20万吨MMA、26万吨PC、80万吨丙烯酸及酯等产品的项目环评信息;
  • 接着是龙头加码,万华化学(蓬菜)有限公司4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项目用地获批,预计2025年末建成后,公司POE总产能将达到60万吨/年。

万华化学工业园 图源: 标杆考察

万华化学一期20万吨/年POE项目自2024年6月投产后,已实现稳定生产,产品纯度达99.5%,直接供应福斯特、斯威克等头部胶膜企业。2025年上半年,蓬莱二期40万吨POE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采用自主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剂技术,预计2025年末总产能将达60万吨/年,成为全球最大POE单体生产基地。该项目配套建设的15万吨/年α-烯烃装置同步推进,可实现核心原料自给率超80%。

其他信息渠道更显示,国内拟在建POE项目产能超600万吨(详见下表)。

国内拟在建POE项目产能超600万吨单位:万吨/年)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万华化学以双基地协同推进,打造全球最大POE单体生产基地,继续领跑行业外,有几家企业也传来实质性进展消息。诸如:

茂名石化5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于2025年4月试车成功;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剂+溶液聚合工艺,技术路线通过1000吨/年中试装置验证(2022年9月一次开车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也是中国石化新材料技术的重点攻关课题。

江苏虹景10万吨POE装置预计2025年底实现满负荷运行。其中70%产能主打汽车改性材料市场,产品已通过比亚迪、宁德时代认证,剩余30%产能将供应光伏胶膜市场,与福斯特、斯威克等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鼎际得20万吨POE项目进入设备安装冲刺期,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备注:该项目引入德国巴塞尔聚烯烃工艺技术,聚焦光伏级POE粒子生产,目标替代进口高端产品。

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高技术壁垒缓冲“量升价跌”

在入局者渐众,规划与在建以及投产产能不断攀升的情况下,POE赛道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万华(烟台+蓬莱)、卫星(连云港)、荣盛(舟山)依托港口优势,主攻光伏级POE出口。宝丰、凯信、陕煤榆林化学(5万吨POE)利用煤化工成本优势,聚焦汽车改性材料内需。

市场供需层面,相关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级POE需求量将达108 万吨,2022-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汽车领域,POE在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鞋材等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50%,随着新能源车轻量化趋势和高端聚合物改性需求增加,POE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

综上,预计到2028年的高端POE需求量仅为195万吨,但投产+在建+规划产能已远超这个数量,供需明显失衡,预期产能过剩严峻,未来大概率复现中低端产品的“量升价跌”。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POE项目技术壁垒高,目前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仅有万华化学等少数几家企业,虽然规划产能庞大,但受制于催化剂和 α- 烯烃等技术,未来实际投产可能不如预期,这既给赛道内领跑的企业更多的缓冲抢市时间,也阻止了“太过惊人的赛道价格下跌动荡”。

图源:pexels

预计万华化学、茂名石化、卫星化学能以技术壁垒优势领跑赛道发展,具体来看:

万华化学开发钛硅分子筛催化剂,活性达12,000kg/g,适配120℃高温溶液聚合,光伏级POE纯度99.95%,其蓬莱基地建设8万吨/年1-辛烯装置,解决了高端POE原料卡脖子问题;

茂名石化5万吨试验装置采用自研茂金属催化剂,2025年投产后可支撑百万吨级产业化;

卫星化学连云港项目配套30万吨/年α-烯烃装置,1-辛烯自给率将达80%(当前进口依存度65%)。

图源:卫星化学

当然,国产势力的“崛起”,不一定意味着进口势力的“撤退”,在化工高端领域,进口势力依然是国产需要逾越的“高山”。

有报道称陶氏第三代乙烯-丙烯酸共聚物POE即将量产,耐高温性提升50%,国产技术面临代际差距。而茂金属催化剂专利长期被陶氏、埃克森美孚垄断,国内企业需支付高额许可费,成本方面也可能不具有优势。好在,国产POE在技术突破、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尽管面临产能过剩预期、技术瓶颈等挑战,但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战略布局,有望在全球POE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需要“进化升级式地卷”,高端局国产替代风又起

在全球化工都在保存量、寻增量的今天,行业的竞争是超级白热化,不是你进就是我退,甚至是你生我死,不卷是不可能的。

就在这两天,巴斯夫和科思创两大化工巨头分别发布下调2025年业绩预期的公告,与下调预期相反,巴斯夫坚定投资中国,在华战略呈现“生产基地网络化+创新资源集中化+供应链本土化”三维特征,努力在中国铺就破局前路,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进化的“卷”。

图源:巴斯夫大中华区官网

短期来看,巴斯夫正通过湛江百万吨乙烯项目(2025投产)抢占亚太市场份额,对冲欧洲业务萎缩;长期来看,巴斯夫以绿色创新绑定中国“双碳”政策,将中国从“成本洼地”转化为“技术策源地”。虽然,欧洲市场的持续疲软、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都构成严峻挑战。但业媒仍指出,未来十年,全球化工巨头产能之争的核心战场必在中国,而巴斯夫已率先落子。

盖德化工网也在上周推文《“巨头关停潮”全球蔓延,巴斯夫连出大招,化工下一站驶向何方?》中明确提到:国内市场是十分合格的“未来战场竞争预演”,中国化工只有先翻越国内市场竞争这座关山,才能以更轻松的姿态“掘金”全球。很多时候是时势造就“巨变”,不像巴斯夫这样进化升级式“自卷”就会被淘汰。

对于国产化工来说,在高端赛道国产化替代的“进化升级式自卷”就是一种非常明确的破局路径,这不,又有一家化企“成功借此破局”。

图源:企业官网

7月8日, 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内首创大尺寸聚乙烯醇光学膜国产化关键核心设备顺利交付。标志着其年产2000万平方米TFT偏光片用宽幅聚乙烯醇光学膜项目向全面投产迈出关键一步。

众所周知,PVA光学薄膜是液晶显示关键材料偏光片的核心膜材,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国内仅有皖维高新、台湾长春建有少量窄幅膜供应中低端市场,市场占有率不足1%。现在皖维高新虽然还走在逐步打破垄断的路上,但已提前享受到国产替代的红利,其7月7日发布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2.35亿元~2.65亿元,同比增长81.34%~104.48%。

图源:企业官网

化工高端局国产替代的风“继续吹”,反观普化领域,国产企业已经淘汰一大波,好消息是可能已经“卷出头”,坏消息是还要“继续自卷升级”。

以全球聚丙烯(PP)市场为例,中国出口激增,海外供应商的时代终结:将1992-2021年化工超级周期结束前的41个月与之后的41个月(截至2025年5月)进行对比,中国PP总进口量大幅下降,从1870万吨下降至1370万吨,平均PP价格也出现了下降。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25年3月至5月期间,中国实际上已成为PP的净出口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沙特阿拉伯的供应势力备受冲击。

来自中国的变化,加上气候变化、塑料废弃物危机、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去全球化趋势,都意味着“采用被动熬过低谷”的旧方法已经不再可行,一个积极主动、具备战略性和创新精神的方法,是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比如开发新的终端应用(即“自造需求”)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的关键。

换言之,市场有一百种方法倒逼化工产业、化工企业“进化升级式”自我创新迭代,即便中国化企在今天的普化市场卷出头了,未来也可能面临成本更低的新势力的竞争,自我革命式的转型升级与持续的产业创新,是化企要坚持走的路,只有如此,才不会无路可走。因为,化工已进入“不自我升级早晚会被淘汰”的残酷斗争时代。

参考来源:

[1] WELINK塑料

[2] 新材料纵横

[1] 聚烯烃人

[5] 开博化工

[6] 盖德化工网历史报道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