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政府抛出“对等关税”政策,引发舆论哗然,世界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了美国的关税政策上。自贸易战拉开帷幕以来,国际间的紧张关系不仅影响了贸易领域,也逐渐波及到了科技和学术交流的层面。
近日,全球科研界被一则重磅消息震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自2025年4月2日起禁止中国、俄罗斯、伊朗等 “受关注国家” 的机构访问其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砸向了原本紧密合作的国际科研网络,尤其是对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对中国科研界又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事件。
1. NIH禁6国访问其人类基因型等核心数据
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办公室(OD)在网站上发布一份《实施更新:增强NIH受控访问数据的安全措施》文件,称自2025年4月4日起,NIH将禁止特定国家的研究人员和机构访问任何涉及国家卫生研究院 CADRS 和相关数据的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并将会终止这些项目。这些特定国家包括中国(含香港和澳门)、俄罗斯、伊朗、朝鲜、古巴和委内瑞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加强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受控访问数据的安全措施》公告
4 月 4 日,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维护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公开癌症数据库之一 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数据库,已经禁止中国用户使用,此前已经注册过的用户再也无法登录。另据悉,很快英国方面的相关数据库也将禁止中国用户使用。
SEER 禁止中国用户登录的页面显示
NIH 此次禁止访问的数据库涵盖了多个在全球生物医学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平台。其中,“人类基因型 - 表型数据库” 平台 dbGaP 拥有海量的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数据,为无数科研人员探索基因与疾病的关联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用于基因数据分析的云平台 AnVIL,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数据资源,助力科研人员在基因研究领域不断突破。此外,还有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及癌症流行病学数据库 SEER 等也在禁令范围内。这些数据库长期以来是全球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如今突然对中国关闭,影响深远。
庆幸的是,NIH的数据平台分为受控数据库(controlled-access data repositories)和开放数据库(open access),其中开放数据库(如PubMed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等)并未受到限制。在禁令之前,受控数据库中的数据只需申请人提交申请,如无特殊原因,一般都会被通过。
2. 为何突然实施禁令?
这一禁令并非凭空而来,其根源可追溯至 2024 年 2 月 28 日拜登政府签署的第 14117 号行政命令(Preventing Access to Americans' Bulk Sensitive Personal Data and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Related Data by Countries of Concern,防止受关注国家访问美国人的批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简称EO 14117)。该命令旨在 “防止受关注国家访问美国人的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 以及 “禁止和限制与某些国家或个人的某些数据交易” 。美国司法部的最终规则于2025年4月8日起正式生效。
表面上,美国以 “数据安全” 为借口,声称要保护美国人的敏感数据不被其他国家获取。但实际上,这一举措更多地被视为美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维护其科技霸权、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生物医学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领域,成为了各国争夺的焦点。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数据封锁,限制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发展速度,确保自身的领先地位。
人们将此举比作科研领域的“卡脖子”,不过许多人表示,这还远没有到最糟糕的时刻。如果收缩进一步扩大到全球最大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全球最大的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全球最大的公开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全球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的权威存储平台GEO等传统的“基础设施”,科学家们将面临不得不集体“搬家”,只是很有可能没有 “新家”供他们选择。
3. 对中国科研界的影响:冲击几何?
关键研究领域遭遇 “断供”
长期以来,中国生物医学研究对这些国际数据库存在较高依赖。以癌症研究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 75% 的癌症机制研究曾依托美国数据库。SEER 数据库覆盖美国 34.6% 人口的癌症数据,为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治疗方案优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NIH的受控数据库(如SEER、dbGaP、TCGA、ClinVar等)存储了大量人类基因组、癌症研究、罕见病等关键数据。禁令实施后,国内学者无法获取最新数据,许多研究项目陷入困境。部分依赖数据库筛选靶点的研究,不得不回归实验室进行繁琐的试错工作,这不仅大大延长了研究周期,单课题成本预计也将飙升 2 - 3 倍。
国际合作项目被迫中断
在全球化的科研背景下,跨国合作项目众多。许多中国科研团队与国际伙伴共同开展的研究项目,都依赖于 NIH 旗下数据库的数据支持。如今禁令生效,这些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面临停滞。美国高校的一位研究员指出,即使中国学者试图通过第三方合作获取数据,相关成果也可能因 “数据来源合规性” 问题被国际期刊拒稿,这无疑给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交流和成果发表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
中国合作最多的5个国家20年来的论文统计情况(来自web of Science分析数据)
经济与产业震荡
美国禁令公布后,资本市场也做出了反应。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全线重挫,4 月 7 日,德琪医药 - B 跌幅超 28%,和铂医药 - B、和黄医药等跌幅均超 15%。市场担忧生物医药研发周期延长将拖累企业盈利。长期依赖海外数据的研发模式,在此次禁令下,面临着必须重构的压力。
4. 应对之策:破局之路在何方?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科学应该超越国界,数据开放共享是促进知识进步的关键原则。NIH此举被批评为“违背了科学共同体的开放性原则,将数据共享异化为地缘政治博弈工具”。假共享、真封闭、数据库闲置、零散琐碎……解决数据依赖必须要跨过“公开共享”这道鸿沟。
在中美科技竞争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下一步国内数据库该如何建设?某生物信息学教授表示,“一方面把大家的数据整合起来,不要散落在各地。另一方面数据收起来以后也要开放共享。如果把这两个做好,短期内就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不能说很大程度上,但至少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了”。
(1)短期:寻求迂回策略
身处国外的研究者不受此次限制,可继续通过所在的美国或第三国机构正常申请数据访问,借助其现有工作身份持续推动研究进展。通过与欧洲、东南亚等第三方合作获取数据,是短期内可以尝试的方法。此外,推动数据交易付费模式谈判,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获取的困境。但这些方法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比如第三方合作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干扰,数据交易付费模式的谈判也需要复杂的协商过程。
(2)长期:构建自主可控体系
从长远来看,借鉴华为的 “备胎计划”,推动本土数据库与期刊体系发展势在必行。中国必须减少对美国数据库和国际期刊评价体系的过度依赖。加大对本土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培养专业的数据管理和科研人才,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数据生态系统。加强中国科学数据的国际回流计划,让更多的中国数据在本土产生、本土存缴和本土再利用,同时避免“数据孤岛”现象。
5. 小结
美国以 “数据安全” 为由限制科学共享,这一做法与其一直宣扬的 “开放互联网”“科学无国界” 理念背道而驰。C9 院校的一位教授直言此举 “愚蠢”,他认为科学合作的力量终将突破政治壁垒,而且此次禁令或许会成为中国科研从 “追随” 转向 “引领” 的契机。但也有学者警示,若中美科技脱钩持续下去,全球医学进步可能会受到拖累,尤其是在癌症、罕见病等需要跨国协作的领域。毕竟,这些复杂疾病的攻克需要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
此次美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事件,既是中国科研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推动中国生物医学领域自主创新、构建自主可控科研体系的重要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重视、科研人员的努力以及全社会的支持下,中国生物医学科研定能突破困境,实现从依赖到自主、从追赶到引领的华丽转身。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中国科研在困境中崛起的力量!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