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最近的一篇文章宣称,美国和欧洲的化学似乎正在消亡,而中国正在向前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现在垄断了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化学专业的前20名,自然指数是衡量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全球指标。与此同时,西方机构面临裁员和关闭,因为中国似乎正在巩固其主导地位。但是,化学真的在欧洲和美国缓慢消亡吗?
来源:© Getty Images
西方的化学真的要死了吗?
Nature Index 跟踪了由研究人员小组选出的 145 种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章的贡献。用户可以跟踪机构的产出,并按国家、地区和部门将其与化学、生物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健康科学和物理科学领域的其他机构进行比较。
根据 2024 年数据,在最新指数中排名前 50 位的化学机构中,中国占 44 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居前三。前 50 名中只有三个欧洲机构: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13 位)(低于 2023 年的 10 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8 位(13 位)和亥姆霍兹德国研究中心协会(27 位(22 位)。美国排名最高的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排名第33位(23)。只有两所英国大学进入前 50 名:牛津大学(35 分)和剑桥大学(40 分(38 分)。
那么,该指数的调查结果有多重要呢?
伊利诺伊州布拉德利大学电子服务馆员 Xiaotian Chen 指出,该指数基于一小部分期刊,SpringerNature 期刊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主要出版商。许多重要的化学期刊,包括科学期刊排名前 10 名中的 80% 未被包括在内,例如 Chemical Reviews、Nano Research Energy 和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此外,他说,中国的许多大学都会为在Nature Index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提供丰厚的金钱奖励,以提高排名。这在美国不会发生。
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Nottingham University)的中国科学、技术和创新专家曹聪(Cong Cao)也认为,中国在该指数中的主导地位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他说:“国际期刊上发表大量中文论文,部分原因是中国有大量的化学学生必须达到关键成绩指标才能毕业。“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化学实验室取得很多真正的突破,因为 [中国] 的许多研究仍然是衍生的。如果引用有意义的话,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化学家在科睿唯安的诺贝尔预测名单上占据主导地位。
更复杂的情况
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科学政策专家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说,全球化学研究比指数所揭示的要微妙得多。不计国际合作,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确实比美国学者多得多。根据 Scopus 的数据,2023 年他们发表了约 45,000 篇文章,而美国则发表了 8000 篇文章。“但美国的文章影响更大,”她指出。“此外,中国期刊的自引率非常高——是美国的三倍——一些批评者说这是'引文堆积'或利用引文游戏来提高影响力的衡量标准。虽然如此。。。2023 年,美国文章比中国文章更有可能出现在引用次数最多的前 10% 篇文章中。大约 20% 的化学中文文章是与国际合著者共同撰写的,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这些著作可能比单独使用任何一个国家的著作被引用得更高。
那么,中国机构是否因为发表了大量文章而在某些全球排名中占据主导地位?
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s in the Sciences)的数学化学家吉列尔莫·雷斯特雷波(Guillermo Restrepo)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中国的研究小组产生了大量的工作,涵盖了广泛的科学质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有影响力的论文以中国作者为主角。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如果是这样,他们的工作就不会获得知名度或重塑科学格局。科学不能被数百万篇低质量的论文所改变;真正的变化来自高水平的、开创性的研究——而这正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他认为,该指数是化学格局的合理指标。“尽管该指数具有固有的主观性,但它产生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靠的,因为科学影响的扭曲性允许一个单一但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合理的指标。”
然而,其他排名并没有显示出对中国化学的明显偏向。例如,在 QS 顶尖大学排名中,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位列前三,而中国只有三所大学进入前 20 名。与自然索引不同,它考虑了几个因素,例如声誉、国际合作程度和引用。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与 QS 排名相似,物理科学的前 10 名仍然由美国和英国的机构主导。
但 Restrepo 对其他一些排名的价值表示怀疑。他指出:“中国在相对较少的国际合作下取得了目前的主导地位,至少在发现新化学品方面是这样。“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团队发现新化学品主要是由国内努力推动的。相比之下,美国越来越依赖国际合作,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而美国对化学发现的贡献却在稳步下降。”
Restrepo 最近的研究发现,2022 年在化学空间中发现的新物质中,中国占 41%,这涵盖了文献中报道的所有化学品和反应,使美国的 11% 相形见绌。虽然中国的参与率在 1996 年至 2022 年期间呈指数级增长,但美国的参与率在 2007 年之前略有上升,然后迅速下降。2013 年,中国成为新化合物的总体主要贡献者。印度是唯一一个份额系统性增加的国家,但与中国相比,其增长幅度较小。该研究还发现,中国是有机化学和稀土化学的主要贡献者。
总体而言,Restrepo 表示,欧洲和美国的化学行业健康状况不佳。“可以采取措施改善西方化学的状况,但这需要投资和强大的经济——欧洲和美国都没有优先考虑这些。”相比之下,中国继续投资于科学和化学,其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然而,声称美国化学正在消亡是夸大其词。它处于一个困难的境地,鉴于当前的政治和经济气候,预计情况会恶化,但离坟墓还很远。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