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亚甲基蓝 | 7220-79-3

中文名称
亚甲基蓝
中文别名
亚甲基蓝水合物;亚甲基兰;次甲基兰水合物
英文名称
methylene blue
英文别名
methylene blue trihydrate;Methylene Blue hydrate;[7-(dimethylamino)phenothiazin-3-ylidene]-dimethylazanium;chloride;hydrate
亚甲基蓝化学式
CAS
7220-79-3;122965-43-9
化学式
C16H18N3S*Cl*3H2O
mdl
——
分子量
373.904
InChiKey
WQVSELLRAGBDLX-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90 °C (dec.)(lit.)
  • 密度:
    0.98 g/mL at 25 °C
  • 闪点:
    14 °C
  • 溶解度:
    易溶于水、氯仿;微溶于乙醇
  • 最大波长(λmax):
    668 nm, 609 nm
  • 稳定性/保质期:
    遵照规格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2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44.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品标志:
    Xn
  • 安全说明:
    S16,S24/25,S26,S36,S7
  • 危险类别码:
    R22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3212900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1170 3/PG 2
  • 危险类别:
    6.1
  • RTECS号:
    SP5740000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01,P261,P305+P351+P338,P308+P313
  • 危险性描述:
    H302,H315,H319,H335,H350,H360

SDS

SDS:b3fad8cbf34418263d3950d888c4067c
查看
1.1 产品标识符
: Methylene Blue solution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易燃液体 (类别2)
皮肤刺激 (类别2)
眼刺激 (类别2A)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类别3)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危害类型象形图
信号词 危险
危险申明
H225 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H315 造成皮肤刺激。
H319 造成严重眼刺激。
H335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警告申明
预防
P210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33 保持容器密闭。
P240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等势连接。
P241 使用防爆的电气/ 通风/ 照明 设备。
P242 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P243 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
P261 避免吸入粉尘/ 烟/ 气体/ 烟雾/ 蒸汽/ 喷雾。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80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戴防护眼罩/ 戴防护面具。
措施
P303 + P361 + P353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 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用水清洗皮肤/
淋浴。
P304 + P340 如果吸入: 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休息,并保持呼吸舒畅的姿势。
P305 + P351 + P338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
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P312 如感觉不适,呼救解毒中心或医生。
P321 具体治疗(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2 + P313 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 就诊。
P337 + P313 如仍觉眼睛刺激:求医/ 就诊。
P362 脱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P370 + P378 火灾时: 用干的砂子,干的化学品或耐醇性的泡沫来灭火。
储存
P403 + P233 存放于通风良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3 + P235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低温。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处理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2 混合物
: C16H18ClN3S
分子式
成分 分类 浓度
Ethanol
化学文摘编号(CAS No.) 64-17-5 Flam. Liq. 2; Skin Irrit. 2; Eye 98.6 %
EC-编号 200-578-6 Irrit. 2B; STOT SE 3; H225,
索引编号 603-002-00-5 H315, H320, H335
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
化学文摘编号(CAS No.) 7220-79-3 Acute Tox. 4; Skin Irrit. 2; Eye 1.4 %
EC-编号 200-515-2 Irrit. 2A; STOT SE 3; H302,
H315, H319, H335
如需在本章节中提及的H类告知和R类描述的全部文字说明,请见第16章节.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如果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在皮肤接触的情况下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请教医生。
在眼睛接触的情况下
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请教医生。
如果误服
禁止催吐。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最重要的症状和影响,急性的和滞后的
人体吸入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一定浓度后引起苍白病。一般2~4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发作,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降低, 麻醉, 恶心, 腹痛, 对心脏有害,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硫氧化物, 氯化氢气体
5.3 救火人员的预防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的信息
水喷雾可用来冷却未打开的容器。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人员的预防,防护设备和紧急处理程序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防止吸入蒸汽、气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移去所有火源。
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防范蒸汽积累达到可爆炸的浓度,蒸汽能在低洼处积聚。
6.2 环境预防措施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漏或溢出。 不要让产物进入下水道。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用防电真空清洁器或湿的刷子将溢出物收集起来并放置到容器中去,根据当地规定处理(见第13部分)。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防止吸入蒸汽和烟雾。
切勿靠近火源。-严禁烟火。采取防静电生成的措施。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容器保持紧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打开了的容器必须仔细重新封口并保持竖放位置以防止泄漏。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8.1 控制参数
最高容许浓度
没有已知的国家规定的暴露极限。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根据工业卫生和安全使用规则来操作。 休息以前和工作结束时洗手。
人身保护设备
眼/面保护
面罩與安全眼鏡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防渗透的衣服, 阻燃防静电防护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含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防毒面具(US)或ABEK型
(EN
14387)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风防
毒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透明, 液体
颜色: 蓝色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临界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无数据资料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无数据资料
g) 闪点
14 °C - 闭杯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可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气压
无数据资料
l) 相对蒸气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化学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0.4 避免接触的条件
热,火焰和火花。 极端的温度和直接日光。
10.5 不兼容的材料
氧化剂, 碱金属, 强氧化剂, 氨, 过氧化物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无数据资料
皮肤腐蚀/刺激
无数据资料
严重眼损伤 / 眼刺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诱变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IARC: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数据资料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可能有害。 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如服入是有害的。
皮肤 如果通过皮肤吸收可能是有害的。 造成皮肤刺激。
眼睛 造成严重眼刺激。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人体吸入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一定浓度后引起苍白病。一般2~4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发作,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降低, 麻醉, 恶心, 腹痛, 对心脏有害,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生物积累的潜在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在装备有加力燃烧室和洗刷设备的化学焚烧炉内燃烧处理,特别在点燃的时候要注意,因为此物质是高度易燃
性物质 将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给处理公司。
污染了的包装物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14.1 UN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1170 国际海运危规: 1170 国际空运危规: 1170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ETHANOL SOLUTION
国际海运危规: ETHANOL SOLUTION
国际空运危规: Ethanol solution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3 国际海运危规: 3 国际空运危规: 3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II 国际海运危规: II 国际空运危规: II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否 国际空运危规: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预防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作用

亚甲蓝最早在1876年由氯化锌合成。其主要用途包括:

  •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低浓度的亚甲蓝可用于治疗由亚硝酸盐、氯酸盐、醌类化合物、苯胺及硝基苯等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氰化物中毒:高浓度亚甲蓝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
  • 局部止痛:与局麻药合用,用于局部止痛。
  • 其他用途:近年来还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癌症及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亚甲蓝具有解毒作用、镇痛作用、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和抗肿瘤作用,并可纠正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同时用于治疗阴茎异常勃起。
应用

化学与染料行业

亚甲基蓝广泛应用于化学指示剂、染料及生物染色剂等领域。在工业领域中,它可用于棉、蚕丝、纸张的染色,以及竹木着色和制造墨水等产品。此外,它还常作为细菌染色剂和指示剂。

医药领域

亚甲基蓝早在医学上就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其氧化还原特性,可用于解除氰化物、亚硝酸盐、苯胺及磺胺类药物引起的中毒或高铁血红蛋白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亚甲基蓝及其代谢产物还具有治疗各种细菌和病毒感染、癌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的潜力。

水产养殖

在水产品养殖中,亚甲基蓝可用作消毒药,其原理在于形成离子型化合物与微生物酶系统竞争氢离子,导致微生物失活。它对小瓜虫病等多种疾病有效,并能用于治疗车轮虫、斜管虫和指环虫等寄生虫感染。

染色

亚甲基蓝主要用于棉、腈纶、麻及蚕丝的染色,也可制造墨水、色淀,并用作生物细菌染色剂。此外,在血清蛋白生化检验中配制混合指示剂、脱落细胞检验染色液以及碱性美蓝染色液等用途。

用途

亚甲基蓝主要用于棉、腈纶、麻及蚕丝的染色,也可制造墨水和色淀,并用作生物细菌染色剂。在化学领域中,它可作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吸附指示剂以及生物染色剂;在医学上,则用作血清蛋白生化检验中的混合指示剂,并用于脱落细胞检验染色液及碱性美蓝染色液的制备。此外,亚甲基蓝还可用于测定汞和锡等元素。

制备方法
  1. 合成过程:以对氨基二甲基苯胺盐酸盐为原料进行多步反应最终得到亚甲基蓝。
  2. 结晶步骤:将粗产品溶解于盐酸中,在室温下放置结晶,经过多次重结晶并干燥后获得成品。

按原料计算的总收率为27.4%。此过程详细描述了从合成到精制的整个工艺流程及其关键参数。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亚甲基蓝 在 sodium dithionate 、 sod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0h, 生成 還原亞甲藍
    参考文献:
    名称:
    Methylene blue as a far-red light-mediated photocleavable multifunctional ligand
    摘要:
    亚甲蓝(MB)被发现为一种多功能的远红光可切割配体,能够使一系列与MB结合的化合物具有开关式荧光、光动力疗法和触发释放结合分子的能力。
    DOI:
    10.1039/c9cc08916k
  • 作为试剂:
    描述:
    长春布宁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亚甲基蓝氧气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 为溶剂, 生成 (+)-melohenine B
    参考文献:
    名称:
    The Synthesis of Melohenine B and a Related Natural Product
    摘要:
    A concise synthesis of melohenine B and O-ethyl-14-epimelohenine B, from eburnamonine, was achieved via a biomimetic diastereoselective singlet oxygen-mediated oxidative cleavage of the indole C2-C7 bond. These studies enabled the assignment of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the natural products. In line with a proposed biosynthetic pathway, the resulting nine-membered ring containing products could be conver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quinolones.
    DOI:
    10.1021/ol302859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stematic Change in Stacking Structure Induced by Alkyl Chains and Spectral Change Due to Hetero-Aggregation in [Ni(dmit)<sub>2</sub>]<sup>−</sup>Salts of Methylene Blue Analogues
    作者:Yuji Soneta、Kazuo Miyamura
    DOI:10.1246/bcsj.79.282
    日期:2006.2
    A series of [Ni(dmit)2]− (dmit = 2-thioxo-1,3-dithiole-4,5-dithiolato) salts of 3,7-bis(dialkylamino)phenothiazin-5-ium (alkyl = methyl (C1S), ethyl (C2S), propyl (C3S), and butyl (C4S)) together with those of 3,7-bis(diallylamino)phenothiazin-5-ium (AS) and 3,7-bis(diethylamino)phenoxazin-5-ium (C2O) have been prepared and analyzed by X-ray crystal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All complex salts formed stacking columns containing cations and anions. I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1S)[Ni(dmit)2], both C1S cations and [Ni(dmit)2]− anions were found to form stacked dimers, and these dimers piled up alternately in columns. In the cases of (C2S)[Ni(dmit)2], (AS)[Ni(dmit)2], and (C2O)[Ni(dmit)2], cations and anions piled up alternately in the form of monomers. In the cases of (C3S)[Ni(dmit)2] and (C4S)[Ni(dmit)2], one anion was sandwiched between two cation dimers to form columns, and another anion layed between these columns. An absorption band appeared at 516–566 nm in the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absorption of blue cationic dyes, exhibited a large shift by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of cation–cation and cation–anion π-stacking. Compounds of (C1S)[Ni(dmit)2] and (C2O)[Ni(dmit)2] were found to behave as semiconductors, exhibiting room temperature conductivities of 3.8 × 10−6 and 4.5 × 10−7 S cm−1, respectively.
    3,7-双(二烷基氨基)吩噻嗪-5-鎓(烷基=甲基( C1S)、乙基(C2S)、丙基(C3S)和丁基(C4S))以及3,7-双(二烯丙基氨基)吩噻嗪-5-鎓(AS)和3,7-双(二乙基氨基)吩恶嗪-的那些5-ium (C2O) 已制备并通过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漫反射光谱进行分析。所有复合盐形成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堆积柱。在(C1S)[Ni(dmit)2]的晶体结构中,C1S阳离子和[Ni(dmit)2]−阴离子均形成堆叠二聚体,并且这些二聚体交替堆积成柱状。在(C2S)[Ni(dmit)2]、(AS)[Ni(dmit)2]和(C2O)[Ni(dmit)2]的情况下,阳离子和阴离子以单体的形式交替堆积。在(C3S)[Ni(dmit)2]和(C4S)[Ni(dmit)2]的情况下,一个阴离子夹在两个阳离子二聚体之间形成柱,另一个阴离子位于这些柱之间。漫反射光谱中516-566 nm处出现一个吸收带,该吸收带源自蓝色阳离子染料的吸收,由于阳离子-阳离子和阳离子-阴离子π堆积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较大的位移。 (C1S)[Ni(dmit)2] 和 (C2O)[Ni(dmit)2] 化合物被发现具有半导体性质,表现出 3.8 × 10−6 和 4.5 × 10−7 S cm−1 的室温电导率, 分别。
  • CRYSTALLINE 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 HYDRATES
    申请人:Hilfiker Rolf
    公开号:US20120238556A1
    公开(公告)日:2012-09-20
    Three dihydrate forms B, C and D and a monohydrate form E of 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 are described. Forms B, C, D and E can be prepared under controlled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from 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 with higher water content or conversion of a hydrate. The hydrate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本文描述了甲基硫蓝咸的三个二水合物形式B、C和D以及一个单水合物形式E。B、C、D和E可以从含水量较高的甲基硫蓝咸或水合物的转化在控制的湿度和温度下制备。这些水合物可以被纳入制药组合物中。
  • Mercury(II)–methylene blue interactions: Complexation and metallate formation
    作者:Mani Mohan Raj、Allimuthu Dharmaraja、Savaridasson Jose Kavitha、Krishnaswamy Panchanatheswaran、Daniel E. Lynch
    DOI:10.1016/j.ica.2006.09.022
    日期:2007.4
    HgCl 4 2 - anion and two MB cations. The reaction of HgI2 and HgBr2 with MB chloride dihydrate yielded salts 3 and 4 with Hg 2 X 6 2 - (X = Br or I) anions and MB cations. A mixed salt 5, whose anions comprise mercury(II), chloride and nitrate species resulted from the reaction between HgCl2 with MB nitrate dihydrate. The reaction of Hg2F2 with MB chloride dihydrat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resulting
    摘要为了制备MB的金属衍生物,进行了HgX2(X = Cl,Br,I)与亚甲基蓝(MB)氯化物二水合物的反应以及HgCl2与MB硝酸盐二水合物的反应。产品通过元素分析,UV-Vis,IR,1H NMR光谱和X射线晶体学表征。HgCl2与MBCl二水合物反应,然后在DMF / H2O混合物中结晶,得到具有不同晶体形态的产物(1和2)。配合物1的结构代表了MB与任何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的第一个结构报告。因此证明了尽管具有阳离子性质,MB仍可充当配体的功效。1的结构包括围绕Hg(II)的扭曲的四面体几何形状;配位价由三个氯离子和一个MB阳离子提供。2的结构是由HgCl 4 2-阴离子和两个MB阳离子组成的盐。HgI2和HgBr2与MB氯化物二水合物反应生成的盐3和4与Hg 2 X 6 2-(X = Br或I)阴离子和MB阳离子。HgCl2与MB硝酸盐二水合物之间的反应产生了一种混合盐5,其阴离子包括
  • Enhanced photo Fenton-like activity by effective and stable Al–Sm M-hexaferrite heterogenous catalyst magnetically detachable for methylene blue degradation
    作者:Ghulam Abbas Ashraf、Raqiqa Tur Rasool、Muhammad Hassan、Lanting Zhang
    DOI:10.1016/j.jallcom.2019.153410
    日期:2020.4
    Nano-compositing technologies are getting enhanced attention due to unique catalytic and separation activity with advanced characteristics for dye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is study, novel easily separable Ba-Sr based Al-Sm substituted M-hexaferrites (BASF-NPs) were fabricated as a highly effective heterogenous photo-Fenton-like catalysts via sol-gel route. The analytical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BASF-NP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GA, XRD, FTIR, XPS, SEM/TEM/EDS, UV-Vis, BET and VSM analysi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l fabricated BASF-NPs showed excellent photo-Fenton-like catalytic performance towards Methylene Blue (MB) degradation. Virtually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an initial 10 mg/L MB was achieved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i.e. 16 mM H2O2 and 0.25 g/L BASF-NPs) within 140 min of UV-irradiated reaction time and followed pseudo-first order reaction kinetic at the rate of 6.514 x 10(-2) min(-1). Similar degradation trend was noticed at various pH levels (pH 3-12), signify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NPs at wide pH range. Due to the intrinsic magnetic nature of BASF-NPs, it was readily recoverable by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and exposed strong capacity for dye removal treatment. The photo-catalysts retained its performance after four consecutive cycles, indicating robust reusability and excellent stability. (C) 2019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 [EN] CRYSTALLINE 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 HYDRATES<br/>[FR] CHLORHYDRATES DE MÉTHYLTHIONINIUM CRISTALLINS
    申请人:WISTA LAB LTD
    公开号:WO2011036558A9
    公开(公告)日:2011-08-0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