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
奎尼丁是一种IA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物质来源:
奎尼丁是
奎宁的D-异构体。
奎尼丁是一种
生物碱,可以从多种
金鸡纳树皮中提取。
金鸡纳树皮含有0.25至3.0%的
奎尼丁。
奎尼丁也可以从
奎宁中制备。
奎尼丁是一种无味的白色粉末或晶体,具有苦味。
硫酸奎尼丁是无色晶体,无味,具有苦味。
葡萄糖酸奎尼丁是一种无味的白色粉末。聚
半乳糖醛酸奎尼丁是一种粉末。
硫酸奎尼丁是一种无味的白色粉末或晶体,具有苦味。
适应症:描述: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电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
人体暴露:主要风险和靶器官:心脏毒性是
奎尼丁中毒的主要风险。
奎尼丁可能诱导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临床效果摘要:毒性效应通常在摄入后2至4小时内出现,但根据
奎尼丁盐和制剂形式的不同,潜伏期可能会有所变化。症状可能包括心律失常(尤其是在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神经毒性和呼吸抑制。
诊断:心脏干扰:心脏停搏、休克、传导障碍、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神经系统症状:耳鸣、嗜睡、晕厥、昏迷、抽搐、谵妄。呼吸抑制。
奎尼丁浓度对于诊断可能有帮助,但对于临床管理没有用处。
禁忌症:对
金鸡纳
生物碱过敏或特异体质;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心脏阻滞;室内传导缺陷;无房性活动;洋地黄中毒;重症肌无力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内容: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压、肾脏疾病、肝衰竭;同时使用其他
抗心律失常药物;老年人及哺乳期妇女。
进入途径:口服:口服吸收是中毒最常见的原因。parenteral:静脉注射后中毒很少见,但在接受静脉注射
奎尼丁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已有报道。吸收途径:口服:
奎尼丁几乎完全从胃肠道吸收。然而,由于肝脏的首过效应,绝对
生物利用度约为摄入剂量的70至80%,且可能因患者和制剂而异。血浆峰浓度时间为
硫酸奎尼丁1至3小时,
葡萄糖酸奎尼丁3至6小时,聚
半乳糖醛酸奎尼丁约6小时。缓释
奎尼丁持续吸收8至12小时。parenteral:肌肉注射后
奎尼丁的吸收可能不稳定且不可预测,可能由于药物在注射部位的沉淀而导致给药剂量不完全吸收。其他研究表明,肌肉注射与口服吸收的
奎尼丁吸收速率没有差异。
分布途径:口服:蛋白结合:约70至80%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慢性肝病患者血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