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编号: | 33535 |
CAS: | 95-47-6 |
中文名称: | 1,2-二甲苯 |
英文名称: | 1,2-xylene;o-xylene |
别 名: | 邻二甲苯 |
分子式: | C 8 H 10 ;C 6 H 4 (CH 3 ) 2 |
分子量: | 106.17 |
熔 点: | -25.5℃ 沸点:144.4? |
密 度: | 相对密度(水=1)0.88; |
蒸汽压: | 30℃ |
溶解性: |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
稳定性: | 稳定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 |
危险标记: | 7(易燃液体) |
用 途: | 主要用作溶剂和用于合成涂料 |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核武器中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1364mg/kg(小鼠静脉)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DL0):1500mg/m3,24小时(孕7~14天用药),有胚胎毒性。
污染来源:二甲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机合成、合成橡胶、油漆和染料、合成纤维、石油加工、制药、纤维素等生产工厂的废水废气,以及生产设备不密封和车间通风换气,是环境中二甲苯的主要来源。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翻车、泄漏,火灾也会造成意外污染事故。 代谢和降解:在人和动物体内,吸入的二甲苯除3%~6%被直接呼出外,二甲苯的三种异构体都有代谢为相应的苯甲酸(60%的邻-二甲苯、80%~90%的间、对-二甲苯),然后这些酸与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起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大量邻-苯甲酸与葡萄粮醛酸结合,而对-苯甲酸必乎完全与甘氨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甲基马尿酸而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可能少量形成相应的二甲苯酚(酚类)与氢化2-甲基-3-羟基苯甲酸(2%以下)。 残留与蓄积:在职业性接触中,二甲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身体。对全部二甲苯的异构体而言,由肺吸收其蒸气的情况相同,总量达60%~70%,在整个的接触时期中,这个吸收量比较恒定。二甲苯溶液可经完整皮肤以平均吸收率为2.25µg/(cm3·min)(范围0.7~4.3µg/(cm3·min))被吸收,二甲苯蒸气的经皮吸收与直接接触液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二甲苯的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进入人体的二甲苯,可以在人体的NADP(转酶II)和NAD(转酶I)存在下生成甲基苯甲酸,然后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甲基马尿酸在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即使是吸入后残留在肺部的3%-6%的二甲苯,也在接触后的3小时内(半衰期为0.5~1小时)全部被呼出体外。评价接触二甲苯的残留试验,主要是测定尿内甲基马尿酸的含量,也有人建议测定咱出气体中或血液中二甲苯的含量,但后者的结果往往并不准确。由于甲基马尿酸并不天然存在于尿中,又由于它几乎是全部滞留的二甲苯代谢物,因而测定它的存在是最好的二甲苯接触试验的确证。二甲苯能相当持久地存在于饮水中。自来水中二甲苯的浓度为5mg/L时,其气味强度相当于5级,二甲苯的特有气味则要过7至8天才能消失;气味强度为3级时则需4至5天。河水中二甲苯的气味保持的时间较短,这与起始浓度的高低有关,一般可保留3至5天。 迁移转化:二甲苯主要由原油在石油化工过程中制造,它广泛用于颜料、油漆等的稀释剂,印刷、橡胶、皮革工业的溶剂。作为清洁剂和去油污剂,航空燃料的一种成分,化学工厂和合成纤维工业的原材料和中间物质,以及织物的纸张的涂料和浸渍料。二甲苯可通过机械排风和通风设备排入大气而造成污染。一座精炼油厂排放入大气的二甲苯高达13.18~1145g/h,二甲苯可随其生产和使用单位所排入的废水进入水体,生产1吨二甲苯,一般排出含二甲苯300~1000mg/L的废水2立方米。由于二甲苯在水溶液中挥发的趋势较强,因此可以认为其在地表水中不是持久性的污染物。二甲苯在环境中也可以生物降解,但这种过程的速度比挥发过程的速率低得多。挥发到空中的二甲苯也可能被光解,这是它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二甲苯由呼气和代谢物从人体排出的速度很快,在接触停止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二甲苯能相当持久的存在于饮水中。由于二甲苯在水溶液中挥发性较强,因此,可以认为其在地表水中不是持久性污染物。二甲苯在环境中也可以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但其速度比挥发低得多,挥发到空气中的二甲苯可被光解。可与氧化剂反应,高浓度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二甲苯有中等程度的燃烧危险。由于其蒸气比空气重,燃烧时火焰沿地面扩散。二甲苯易挥发,发生事故现场会弥漫着二甲苯的特殊芳香味,倾泄入水中的二甲苯可漂浮在水面上,或呈油状物分布在水面,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水质检测管法快速检测管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监测方法 | 来源 | 类别 |
气相色谱法 | GB11890-89 | 水质 |
气相色谱法 | GB/T14677-93 | 空气 |
无泵型采样气相色谱法 | WS/T153-1999 | 作业场所空气 |
气相色谱法 | 《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 固体废弃物 |
色谱/质谱法 | 美国EPA524.2方法 | 水质 |
中国(TJ36-79) |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 100mg/m 3 (二甲苯) |
中国(TJ36-79) |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 0.30mg/m 3 (一次值、二甲苯) |
中国(GB16297-1996)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甲苯) |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 3 ): 70(表2);90(表1)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1.0~10(表2);1.2~12(表1) 三级1.5~15(表2);1.8~18(表1)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1.2mg/m 3 (表2);1.5mg/m 3 (表1) |
中国(待颁布) |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 0.5mg/L(二甲苯) |
中国(GHZB1-1999)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特定值) | 0.5mg/L(二甲苯) |
中国(GB8978-1996)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一级:0.4mg/L 二级:0.6mg/L 三级:1.0mg/L |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迅速将被二甲苯污染的土壤收集起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对污染地带沿地面加强通风,蒸发残液,排除蒸气。迅速筑坝,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并用围栏等限制水面二甲苯的扩散。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二甲苯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的芳香烃,分为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三种异构体。工业品为这三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其中邻二甲苯占10%,间二甲苯占70%,对二甲苯占20%。在焦化工业中,它是粗苯精制产品之一。邻二甲苯(OX)主要通过混合二甲苯分离获得,具体包括联产法、裂解汽油法和重整油与裂解汽油联合生产等路线。
化学性质 二甲苯为无色易燃液体;邻、间、对二甲苯的熔点分别为-25.2℃、-47.9℃和13.3℃,沸点分别为144.4℃、138.6℃和139.1℃。它可与乙醇、乙醚、丙酮和苯混溶,不溶于水。 用途 邻二甲苯是制造杀菌剂灭锈胺、四氯苯肽和除草剂苄嘧磺隆的重要原料,并用以生产邻甲基苯甲酸作为中间体。间二甲苯主要用作化工原料和溶剂,可用于生产苯酐、染料、杀虫剂和药物(如维生素等),也可作为航空汽油添加剂。 生产方法 工业上采用超精馏的方法从混合二甲苯中分离出邻二甲苯。首先需将100~150块塔板的精馏塔用于分离邻二甲苯和乙苯,再进一步分离得到纯的邻二甲苯。
物理性质与危险性
灭火方法
职业标准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1,2,4-三甲基苯 | 1,2,4-Trimethylbenzene | 95-63-6 | C9H12 | 120.194 |
甲苯 | toluene | 108-88-3 | C7H8 | 92.1405 |
五甲基苯 | pentamethylbenzene, | 700-12-9 | C11H16 | 148.248 |
六甲基苯 | Hexamethylbenzene | 87-85-4 | C12H18 | 162.275 |
对二甲苯 | para-xylene | 106-42-3 | C8H10 | 106.167 |
间二甲苯 | m-xylene | 108-38-3 | C8H10 | 106.167 |
均三甲苯 | 1,3,5-trimethyl-benzene | 108-67-8 | C9H12 | 120.194 |
2-甲苯基甲硫醇 | 2-methylbenzyl mercaptan | 7341-24-4 | C8H10S | 138.233 |
邻甲基苄醇 | 2-methyl-benzyl alcohol | 89-95-2 | C8H10O | 122.167 |
2-甲基苯甲醛 | 2-methylphenyl aldehyde | 529-20-4 | C8H8O | 120.151 |
1-(氟甲基)-2-甲基苯 | 1-(fluoromethyl)-2-methylbenzene | 62037-88-1 | C8H9F | 124.158 |
邻甲基苯腈 | 2-Methylbenzonitrile | 529-19-1 | C8H7N | 117.15 |
2-甲基苄溴 | 2-methylbenzyl bromide | 89-92-9 | C8H9Br | 185.063 |
邻甲基氯化苄 | 1-chloromethyl-2-methylbenzene | 552-45-4 | C8H9Cl | 140.612 |
邻苯二甲醇 | phthalyl alcohol | 612-14-6 | C8H10O2 | 138.166 |
1,2-二(溴甲基)苯 | α,α'-dibromo-o-xylene | 91-13-4 | C8H8Br2 | 263.96 |
苯并环丁烯 | benzocyclobutene | 694-87-1 | C8H8 | 104.152 |
邻二氯苄 | o-Xylylene dichloride | 612-12-4 | C8H8Cl2 | 175.058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三甲苯 | 1,2,3-trimethylbenzene | 526-73-8 | C9H12 | 120.194 |
1,2,4-三甲基苯 | 1,2,4-Trimethylbenzene | 95-63-6 | C9H12 | 120.194 |
1,2,4,5-四甲苯 | 1,2,4,5-tetramethylbenzene | 95-93-2 | C10H14 | 134.221 |
甲苯 | toluene | 108-88-3 | C7H8 | 92.1405 |
1,2,3,5-四甲基苯 | 1,2,3,5-Tetramethylbenzene | 527-53-7 | C10H14 | 134.221 |
四甲基萘 | 1,2,3,4-Tetramethylbenzene | 488-23-3 | C10H14 | 134.221 |
五甲基苯 | pentamethylbenzene, | 700-12-9 | C11H16 | 148.248 |
六甲基苯 | Hexamethylbenzene | 87-85-4 | C12H18 | 162.275 |
对二甲苯 | para-xylene | 106-42-3 | C8H10 | 106.167 |
间二甲苯 | m-xylene | 108-38-3 | C8H10 | 106.167 |
均三甲苯 | 1,3,5-trimethyl-benzene | 108-67-8 | C9H12 | 120.194 |
3-乙基甲苯 | 2-Ethyltoluene | 611-14-3 | C9H12 | 120.194 |
邻甲基苄醇 | 2-methyl-benzyl alcohol | 89-95-2 | C8H10O | 122.167 |
2-甲苯基甲硫醇 | 2-methylbenzyl mercaptan | 7341-24-4 | C8H10S | 138.233 |
2-甲基苯乙烯 | 1-methyl-2-vinyl-benzene | 611-15-4 | C9H10 | 118.178 |
2-甲基苯甲醛 | 2-methylphenyl aldehyde | 529-20-4 | C8H8O | 120.151 |
1-(氟甲基)-2-甲基苯 | 1-(fluoromethyl)-2-methylbenzene | 62037-88-1 | C8H9F | 124.158 |
邻甲基苯腈 | 2-Methylbenzonitrile | 529-19-1 | C8H7N | 117.15 |
2-甲基苄溴 | 2-methylbenzyl bromide | 89-92-9 | C8H9Br | 185.063 |
1-(碘甲基)-2-甲基苯 | 1-iodomethyl-2-methylbenzene | 35509-93-4 | C8H9I | 232.064 |
邻甲基氯化苄 | 1-chloromethyl-2-methylbenzene | 552-45-4 | C8H9Cl | 140.612 |
邻二乙苯 | 1,2-Diethylbenzene | 135-01-3 | C10H14 | 134.221 |
邻苯二甲醇 | phthalyl alcohol | 612-14-6 | C8H10O2 | 138.166 |
邻苯二甲醛 | Phthalaldehyde | 643-79-8 | C8H6O2 | 134.134 |
邻亚二甲苯二胺 | 1,2-benzenedimethanamine | 17300-02-6 | C8H12N2 | 136.197 |
1,2-二氰基苯 | phthalonitrile | 91-15-6 | C8H4N2 | 128.133 |
1,2-二(溴甲基)苯 | α,α'-dibromo-o-xylene | 91-13-4 | C8H8Br2 | 263.96 |
苯并环丁烯 | benzocyclobutene | 694-87-1 | C8H8 | 104.152 |
邻二氯苄 | o-Xylylene dichloride | 612-12-4 | C8H8Cl2 | 175.058 |
2,3-二甲基萘 | 2,3-dimethylnaphthalene | 581-40-8 | C12H12 | 156.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