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4-氨基-3-硝基苯基)-2-溴乙烷酮 | 74902-59-3

中文名称
1-(4-氨基-3-硝基苯基)-2-溴乙烷酮
中文别名
3-氨基甲酰-3,4-环氧-5-羟基-5-苯基-γ-丁内酰胺
英文名称
4-amino-3-nitrophenacyl bromide
英文别名
alpha-Bromo-4-amino-3-nitroacetophenone;1-(4-amino-3-nitrophenyl)-2-bromoethanone
1-(4-氨基-3-硝基苯基)-2-溴乙烷酮化学式
CAS
74902-59-3
化学式
C8H7BrN2O3
mdl
——
分子量
259.059
InChiKey
LCFRGYUASANOFK-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88.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22399090

SDS

SDS:1917a847f1d93a504c4b2d3b8e185fd0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4-氨基-3-硝基苯基)-2-溴乙烷酮乙醇丙酮 为溶剂, 反应 4.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henacylthioimidazolines and 3-phenyl-5,6-dihydroimidazo[2,1-b]thiazoles
    摘要:
    DOI:
    10.1007/bf00764996
  • 作为产物:
    描述:
    4-氨基-3-硝基苯乙酮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68%的产率得到1-(4-氨基-3-硝基苯基)-2-溴乙烷酮
    参考文献:
    名称: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henacylthioimidazolines and 3-phenyl-5,6-dihydroimidazo[2,1-b]thiazoles
    摘要:
    DOI:
    10.1007/bf0076499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scovery of a Highly Selective β<sub>2</sub>-Adrenoceptor Agonist with a 2-Amino-2-phenylethanol Scaffold as an Oral Antiasthmatic Agent
    作者:Gang Xing、Dahong Li、Anthony Yiu-Ho Woo、Zhengxing Zhi、Lei Ji、Ruijuan Xing、Hailiang Lv、Bin He、Hui An、Haiyan Zhao、Bin Lin、Li Pan、Maosheng Cheng
    DOI:10.1021/acs.jmedchem.1c02006
    日期:2022.4.14
  • IRADYAN, M. A.;AROYAN, R. A.;ENGOYAN, A. P.;POGOSYAN, A. V.;STEPANYAN, G.+, XIM.-FARMATS. ZH., 24,(1990) N, S. 38-41
    作者:IRADYAN, M. A.、AROYAN, R. A.、ENGOYAN, A. P.、POGOSYAN, A. V.、STEPANYAN, G.+
    DOI:——
    日期:——
  •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henacylthioimidazolines and 3-phenyl-5,6-dihydroimidazo[2,1-b]thiazoles
    作者:M. A. Iradyan、R. A. Aroyan、A. P. Engoyan、A. V. Pogosyan、G. M. Stepanyan、F. G. Arsenyan、B. T. Garibdzhanyan
    DOI:10.1007/bf00764996
    日期:1990.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