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是一种嘧啶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它属于抗代谢药的一种,常与亚叶酸(leucovorin)合并使用。二氟化氙与尿嘧啶反应后会产生5-氟尿嘧啶。
应用1956年,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获得专利,并于1962年开始用于医疗,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自那时起,5-FU已超过50多年时间用于治疗肿瘤,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方式是作为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阻断DNA复制必需原料——胸腺嘧啶的合成。
胸苷酸合成过程使单磷酸脱氧尿嘧啶(dUMP)发生甲基化变成单磷酸胸腺嘧啶(dTMP)。与其它抗肿瘤药类似,5-FU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快速分裂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以及生殖细胞)因其核酸合成活动活跃而受到最大影响。5-FU主要用于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治疗,并已建立标准化疗方案。
药理作用作为嘧啶类似物,5-氟尿嘧啶在细胞内可转化成不同的细胞毒性代谢产物,与DNA和RNA结合,最终通过抑制DNA合成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它是一种S期特异性药物。
除了与DNA和RNA的作用外,5-FU还抑制外切体复合物——一种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其对细胞生存具有关键作用。口服吸收后转化成5-氟尿嘧啶的新药卡培他滨(Capecitabine)发挥抗肿瘤作用。
副作用5-氟尿嘧啶的副作用包括严重脱水、骨髓抑制、肠炎、口腔溃疡、皮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肺炎、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泻等。此外,它也可导致急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白质脑病),以及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进行性退行性改变,后者主要是由于5-FU对少突胶质细胞的毒性引起脱髓鞘反应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