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Z)-3-Tridecen-1-ol | 35329-9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Z)-3-Tridecen-1-ol
英文别名
cis-3-tridecen-1-ol;tridec-3c-en-1-ol;(Z)-tridec-3-en-1-ol
(Z)-3-Tridecen-1-ol化学式
CAS
35329-92-1
化学式
C13H26O
mdl
——
分子量
198.349
InChiKey
QSWMOJZSPFOZHE-KHPPLWF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86.0±9.0 °C(Predicted)
  • 密度:
    0.846±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1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1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5
  • 拓扑面积:
    20.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Z)-3-Tridecen-1-olpyridinium chlorochromate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15.5 g的产率得到pivotal aldehyde
    参考文献:
    名称:
    (6Z,9Z)-3,4-环氧十九碳二烯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6Z,9Z)‑3,4‑环氧十九碳二烯的制备方法,利用Z3‑13:Ald、[Ph+3pC2H5CH=CH C2H5]Br‑‑、K2CO3、冠醚和苯制得所述(3Z,3Z,9Z)‑十九碳三烯,利用所述(3Z,3Z,9Z)‑十九碳三烯与间氯过氧苯甲酸在冰乙酸中制得(6Z,9Z)‑3,4‑环氧十九碳二烯。和传统方法相比,本发明通过两次相转移Wittig反应构建碳碳双键来延伸碳链,避免了炔化物路线所需的严格无水环境、避免了传统Wittig中烃基锂遇水易燃易爆及反应所需的低温条件(<‑20℃),所用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制备中所需原料均为便宜易得的常用化学试剂,不含异构体杂质,所得产物容易纯化;反应总得率比传统方法提高20%以上。
    公开号:
    CN115466232A
  • 作为产物:
    描述:
    (Z)-3-tridecenyl acetate 在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生成 (Z)-3-Tridecen-1-ol
    参考文献:
    名称:
    (6Z,9Z)-3,4-环氧十九碳二烯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6Z,9Z)‑3,4‑环氧十九碳二烯的制备方法,利用Z3‑13:Ald、[Ph+3pC2H5CH=CH C2H5]Br‑‑、K2CO3、冠醚和苯制得所述(3Z,3Z,9Z)‑十九碳三烯,利用所述(3Z,3Z,9Z)‑十九碳三烯与间氯过氧苯甲酸在冰乙酸中制得(6Z,9Z)‑3,4‑环氧十九碳二烯。和传统方法相比,本发明通过两次相转移Wittig反应构建碳碳双键来延伸碳链,避免了炔化物路线所需的严格无水环境、避免了传统Wittig中烃基锂遇水易燃易爆及反应所需的低温条件(<‑20℃),所用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制备中所需原料均为便宜易得的常用化学试剂,不含异构体杂质,所得产物容易纯化;反应总得率比传统方法提高20%以上。
    公开号:
    CN115466232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CC-mediated novel oxidation reactions of homobenzylic and homoallylic alcohols
    作者:Rodney A. Fernandes、Pradeep Kumar
    DOI:10.1016/s0040-4039(02)02784-3
    日期:2003.2
    carboncarbon bond cleavage reaction during oxidation of homobenzylic alcohol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benzylic carbonyl compounds has been observed. Homobenzylic alcohols with no benzylic substitution (R1=H) gave benzylic aldehydes without further oxidation, while those with benzylic substitution (R1=Me, Et, Ar) gave benzylic ketones. In contrast, homoallylic alcohols gave products arising from double bond
    已经观察到在均苄醇氧化过程中新的PCC介导的碳碳键裂解反应导致苄基羰基化合物的形成。没有苄基取代的高苄基醇(R 1 = H)得到的苄基醛没有进一步氧化,而那些有苄基取代的(R 1 = Me,Et,Ar)得到苄基酮。相反,均烯丙基醇得到的产物是由双键迁移,顺式至反式烯烃异构化和/或烯丙基氧化而产生的。
  • Bestmann, Hans Juergen; Roth, Kurt; Michaelis, Karl,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1987, p. 417 - 422
    作者:Bestmann, Hans Juergen、Roth, Kurt、Michaelis, Karl、Vostrowsky, Otto、Schaefer, Hans J.、Michaelis, Ralf
    DOI:——
    日期:——
  • Kovalev, B. G.; Sorochinskaya, A. M.,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USSR (English Translation), 1989, vol. 25, # 6.1, p. 1062 - 1065
    作者:Kovalev, B. G.、Sorochinskaya, A. M.
    DOI:——
    日期:——
  • Mori, Kenji; Kinsho, Takeshi,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1988, p. 807 - 814
    作者:Mori, Kenji、Kinsho, Takeshi
    DOI:——
    日期:——
  • KOVALEV, B. G.;SOROCHINSKAYA, A. M., ZH. ORGAN. XIMII, 25,(1989) N, S. 1180-1184
    作者:KOVALEV, B. G.、SOROCHINSKAYA, A. M.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