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喜替康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作为一线或二线化疗药物。它单独使用或与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使用时,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而言,依喜替康更是成为了一种“救命稻草”。随着对依喜替康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其他实体瘤类型,如肺癌、乳腺癌等。
作用机制依喜替康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的活性。这种酶在DNA复制过程中负责解开DNA超螺旋结构,对维持DNA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在癌细胞中,由于DNA修复机制常常存在缺陷,拓扑异构酶I的过度活跃可能加剧DNA损伤。依喜替康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使DNA链断裂无法得到有效修复,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此外,依喜替康还能在细胞内转化为具有更强细胞毒性的代谢产物SN-38,进一步增强其抗癌效果。
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腹泻、骨髓抑制(如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等。
生物活性依喜替康 (DX-8951) 是一种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IC50值为 2.2 μM。它可用于癌症研究中。体外研究显示,Exatecan Mesylate(DX-8951f)能显著抑制多种癌细胞系的增殖,并在PC-6和PC-6/SN2-5细胞中稳定DNA-TopoI复合物。
体内研究体外研究表明,Exatecan Mesylate (DX-8951f) 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表现出抗肿瘤活性,且未出现毒性死亡。体内研究进一步证实,该药物在MIA-PaCa和BxPC-3细胞移植的早期和晚期模型中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并完全消除了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