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酰胺三氮脒是一种新型抗血液原虫药,广泛应用于泌乳期奶牛的治疗。不当使用可能引起生鲜乳中兽药残留,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药理作用二乙酰胺三氮脒对家畜的锥虫、梨形虫及边虫(无形体)均有显著疗效。用药后血中药物浓度较高,但维持时间较短,主要适用于治疗而非预防。其作用机理是选择性地阻断锥虫动基体的DNA合成或复制,并与细胞核产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锥虫的动基体消失、无法分裂繁殖。
生物活性二乙酰胺三氮脒是一种二脒类化合物,化学名为4,4-(1-三氮烯-1,3-二取代基)双(苯甲脒),用作有效的杀锥虫剂。它能够抑制P2转运蛋白的活性,在适应性的锥虫系中失去了这种活性,但并未证明TbAT1转运二乙酰胺三氮脒,且载体蛋白是否参与其摄取尚不确定。Diminazene作用于布氏锥虫时,通过427单转运迅速积累,其Km值为0.45 μM。
体外研究在体外,3.5 mg/kg的二乙酰胺三氮脒(DA)对马和T. evansi感染的骡具有显著疗效。寄生虫在马中被清除的时间范围是1-7天,在骡中的清除时间为1-14天。同样剂量的DA治疗感染狗时,能够有效清除血液中的寄生虫。
体内研究二乙酰胺三氮脒对大家畜焦虫和锥虫病有显著疗效。在马中常用量为3-4 mg/kg(体重),牛为4-7 mg/kg(体重),羊为3-5 mg/kg(体重)。通常使用5%的水溶液从肌肉或皮下注射。
化学性质二乙酰胺三氮脒是一种黄色结晶性粉末,熔点为217℃(分解),能溶于14份20℃的水中,微溶于乙醇,难溶于氯仿、乙醚和丙酮。无特殊气味,味道苦。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家畜的焦虫病和锥虫病。使用时,马用量为3-4 mg/kg(体重),牛为4-7 mg/kg(体重),羊为3-5 mg/kg(体重)。常用方法是将药物溶解于5%的水溶液中,然后从肌肉或皮下注射。
生产方法加成、胺化:将对硝基苯腈、甲醇和甲醇钠加入反应锅中搅拌溶解,在25-30℃反应3小时后加入氯化铵,在10-15℃继续反应5小时。回收甲醇至干,再用稀盐酸煮沸并过滤,得到对硝基苯脒盐酸盐溶液。
还原:将上述溶液加热至50℃,加入冰醋酸后在60℃慢慢加入铁粉。加毕升温至105℃反应5小时,然后过滤滤液用氢氧化钠碱化至pH为12,再用盐酸重新酸化至pH为1-2,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干燥即得对氨基苯脒盐酸盐。
重氮化、偶合:先将一半量的对氨基苯脒盐酸盐溶于水中加盐酸溶解,在-5~0℃滴加10%亚硝酸钠溶液检查终点后,加入另一半量的对氨基苯脒盐酸盐和饱和乙酸钠析出黄色沉淀。过滤滤饼溶于水中,用10%氢氧化钠调节pH至9-10析出结晶。
成盐:将上述三氮烯、乙酰甘氨酸与甲醇搅拌后加入氨水调节至pH为7升温溶解,加活性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过滤干燥即得二脒那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