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1-氯-2-甲基丙烯的主要尿液代谢物是反式-2-氨基-6-甲基-4-硫-5-庚二烯-1,7-二酸,这表明在谷胱甘肽结合之前发生了氧化。这种代谢物占总尿液放射性标记的23%,其相应的N-乙酰衍生物占9%。在一次次、两次和四次处理后,尿液代谢物的轮廓在数量和质量上是相似的。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在大鼠和小鼠中,顺-2-氨基-6-甲基-4-硫-5-庚烯-1,7-二酸是主要的尿液代谢物,占小鼠总尿液放射性标记的35%。其N-乙酰衍生物占12%。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最近的1-氯-2-甲基丙烯(二甲基硅氯)的代谢和处置研究表明,3-氯-2-甲基丙烯酸与半胱氨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的共轭物是其主要代谢物。在当前的研究中,作者已经调查了代谢途径中的各个步骤,以确定哪个步骤负责观察到的这些代谢物的反式(E)-立体化学。大鼠肝微粒体的二甲基硅氯体外培养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催化的脂肪族羟基化是唯一具有立体选择性的。在未经处理的大鼠和苯巴比妥处理的大鼠的微粒体培养中,形成了相同比例的(E)-和(Z)-3-氯-2-甲基丙烯醇,比例为2:1。在使用beta-萘黄酮处理的大鼠微粒体的培养中没有观察到醇的形成。研究了硫亲核试剂与卤代烯醛碳酰化合物的后续共轭反应,发现(E)-和(Z)-3-氯-2-甲基丙烯醛均与N-乙酰半胱氨酸迅速反应,无论是哪种情况,E加成物都是唯一的产品。相比之下,相应的酸与N-乙酰半胱氨酸的迈克尔加成反应非常缓慢。此外,E酸只产生相应的E加成物,而Z异构体则提供Z-和E-共轭物,比例为3:4。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这些酸的共轭作用活性较差。在酶促反应中,无论是E-还是Z-酸,只能观察到E-谷胱甘肽共轭物。在化学合成共轭物中使用的(E)-3-溴-2-甲基丙烯酸与谷胱甘肽的直接迈克尔加成反应产生了E-和Z-加成物,比例为95:5。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评估:对于1-氯-2-甲基丙烯在人类中的致癌性,证据不足。对于1-氯-2-甲基丙烯在实验动物中的致癌性,证据充分。总体评估:1-氯-2-甲基丙烯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性(2B组)。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二甲基乙烯基氯:合理预期为人类致癌物。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1-氯-2-甲基丙烯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2B组:可能对人类致癌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著:第63卷:(1995年)干洗,一些氯代溶剂和其他工业化学品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吸收、分配和排泄
(2-(14)C)1-氯-2-甲基丙烯(每摩尔3.5 mCi;放射性纯度,96%)通过灌胃给雄性Fischer 344大鼠单次或最多每天四次,每次150 mg/kg体重的剂量,使用玉米油作为溶剂。该化合物被广泛吸收并迅速排泄:单次剂量的92%在治疗后的24小时内被消除。它迅速分布到组织中;肝脏和肾脏的放射性标签浓度高于前胃和腺胃,这两个器官的水平相似。在重复给药后,组织浓度单调增加,但在治疗后的四天恢复期中显著下降。单次给药后,约35%的给药放射性标签在尿液中找到,52%通过呼吸排出,5%在粪便中检测到。在呼出的空气中,约25%的剂量是(14)C二氧化碳;30%是挥发性化合物,其中96%是未改变的化合物。...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2-(14)C)1-氯-2-甲基丙烯(每摩尔3.5 mCi;放射性纯度,96%)通过灌胃方式单次给予B6C3F1雄性小鼠,剂量为150 mg/kg体重,用玉米油稀释。该化合物被广泛吸收并迅速排泄;24小时后尿液中含约46%的剂量,25%以二氧化碳形式呼出,5%为未改变的化合物,而9%的剂量在粪便中找到。给药后24小时,在肾脏、肝脏、前胃和胸腺中检测到最高的放射性标记物水平。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近期的一项为期2年的致癌性研究发现,通过灌胃给予含有5%的1-氯-2-甲基丙烯(二甲基乙烯基氯)的3-氯-2-甲基丙烯,在大鼠和小鼠中引起了前胃肿瘤。类似的慢性研究揭示,二甲基乙烯基氯在大鼠和小鼠中都引起了前胃肿瘤;在大鼠中观察到了鼻腔和口腔的肿瘤,但在小鼠中没有。在当前的研究中,这些差异的代谢基础已经被调查。大鼠每天接受150毫克/千克的2-(14)C-二甲基乙烯基氯或2-(14)C-3-氯-2-甲基丙烯,连续1、2或4天。小鼠每天接受一次150毫克/千克的二甲基乙烯基氯。两种化合物都被迅速代谢;然而,3-氯-2-甲基丙烯的清除率略低。大鼠呼出了大约25%和10%的二甲基乙烯基氯和3-氯-2-甲基丙烯作为CO2,分别。小鼠呼出了25%的二甲基乙烯基氯作为CO2。在大鼠中,给药后24小时内,有30%的二甲基乙烯基氯以原形呼出,而只有7%的给予的3-氯-2-甲基丙烯。小鼠在同一时间段内以5%的给予的二甲基乙烯基氯呼出。这一观察结果可能解释了在大鼠中使用二甲基乙烯基氯治疗时鼻腔和口腔肿瘤的发生,但在使用3-氯-2-甲基丙烯治疗的大鼠或使用二甲基乙烯基氯治疗的2年致癌性研究中的小鼠没有发生。在大鼠中,24小时内的尿排泄量为给予的二甲基乙烯基氯的35%,而3-氯-甲基丙烯为58%。小鼠在24小时内通过尿液排泄了给予的二甲基乙烯基氯的47%。识别出了二甲基乙烯基氯的一个不寻常的尿液代谢物,2-氨基-6-甲基-4-噻-5-庚烯-1,7-二酸。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