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 diethyl amide | 126759-26-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 diethyl amide
英文别名
N-[1-(Diethylamino)-1-oxopropan-2-yl]-3,5-dinitrobenzamide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 diethyl amide化学式
CAS
126759-26-0
化学式
C14H18N4O6
mdl
——
分子量
338.32
InChiKey
RWKPASLBSJEOR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5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3
  • 拓扑面积:
    141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 diethyl amidesodium hydroxide 、 chiral pyrrolidine-based selector 、 四己基氯化铵盐酸 作用下, 以 四氯化碳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17h, 生成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 diethyl amide 、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 diethyl 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在非极性溶剂中稳定的迈森海默加合物离子对的形成:对立体选择性反应的影响。
    摘要:
    描述了有关双相溶剂体系中迈森海默加合物形成的详细研究。该方法依赖于利用显着的亲脂性季铵盐在含有电子不足的芳族底物的水层和有机层之间转移亲核试剂(例如氢氧根离子)。如果有机层足够非极性,则所得的迈森海默加合物相当稳定,这很可能是大的可极化阴离子络合物和带扩散电荷的四烷基铵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离子对相互作用的结果。以3,5-二硝基苯甲酸的二乙酰胺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离子对试剂和溶剂对加合物形成的影响。相对于在单相系统中生成的相同加合物,在双相介质(例如苯/ 2 M NaOH)中观察到了迈森海默加合物的平衡形成的急剧增加。该加合物的光谱研究与在单相极性或偶极非质子溶剂中进行的研究一致。该方法扩展到对几种消旋的电子缺陷型酰胺进行高度对映选择性的双相动力学拆分。
    DOI:
    10.1021/jo0502495
  • 作为产物:
    描述: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二乙胺 在 benzotriazol-1-yloxyl-tris-(pyrrolidino)-phosph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0.0h, 生成 N-(3,5-dinitrobenzoyl)alanine diethyl 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在非极性溶剂中稳定的迈森海默加合物离子对的形成:对立体选择性反应的影响。
    摘要:
    描述了有关双相溶剂体系中迈森海默加合物形成的详细研究。该方法依赖于利用显着的亲脂性季铵盐在含有电子不足的芳族底物的水层和有机层之间转移亲核试剂(例如氢氧根离子)。如果有机层足够非极性,则所得的迈森海默加合物相当稳定,这很可能是大的可极化阴离子络合物和带扩散电荷的四烷基铵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离子对相互作用的结果。以3,5-二硝基苯甲酸的二乙酰胺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离子对试剂和溶剂对加合物形成的影响。相对于在单相系统中生成的相同加合物,在双相介质(例如苯/ 2 M NaOH)中观察到了迈森海默加合物的平衡形成的急剧增加。该加合物的光谱研究与在单相极性或偶极非质子溶剂中进行的研究一致。该方法扩展到对几种消旋的电子缺陷型酰胺进行高度对映选择性的双相动力学拆分。
    DOI:
    10.1021/jo050249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Formation of Stable Meisenheimer Adduct Ion Pairs in Apolar Solvents:  Implications for Stereoselective Reactions
    作者:Seth E. Snyder、James R. Carey、Alex B. Shvets、William H. Pirkle
    DOI:10.1021/jo0502495
    日期:2005.5.1
    A detailed study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of Meisenheimer adducts in biphasic solvent systems is described. The process relies on utilizing a significantly lipophi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to transfer a nucleophile (e.g., hydroxide ion) between an aqueous and organic layer containing the electron-deficient aromatic substrate. Provided that the organic layer is sufficiently apolar, the resultant
    描述了有关双相溶剂体系中迈森海默加合物形成的详细研究。该方法依赖于利用显着的亲脂性季铵盐在含有电子不足的芳族底物的水层和有机层之间转移亲核试剂(例如氢氧根离子)。如果有机层足够非极性,则所得的迈森海默加合物相当稳定,这很可能是大的可极化阴离子络合物和带扩散电荷的四烷基铵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离子对相互作用的结果。以3,5-二硝基苯甲酸的二乙酰胺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离子对试剂和溶剂对加合物形成的影响。相对于在单相系统中生成的相同加合物,在双相介质(例如苯/ 2 M NaOH)中观察到了迈森海默加合物的平衡形成的急剧增加。该加合物的光谱研究与在单相极性或偶极非质子溶剂中进行的研究一致。该方法扩展到对几种消旋的电子缺陷型酰胺进行高度对映选择性的双相动力学拆分。
  • Preparation of Two New Diasteromeric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Based on (+)-(18-Crown-6)-2,3,11,12-tetracarboxylic Acid and (R)- or (S)-1-(1-Naphthyl)ethylamine and Chiral Tethering Group Effect on the Chiral Recognition
    作者:Rajalingam Agneeswari、Ji Sung、Eun Jo、Hee Jeon、Vellaiappillai Tamilavan、Myung Hyun
    DOI:10.3390/molecules21081051
    日期:——
    effect on the chiral recognition while (S)-1-(1-naphthyl)ethylamine and (+)-(18-crown-6)-2,3,11,12-tetracarboxylic acid constituting CSP 2 were concluded to show an uncooperative (“mismatched”) effect on the chiral recognition. From these resul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18-crown-6)-2,3,11,12-tetracarboxylic acid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as a chiral tethering group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ew CSPs
    基于 (+)-(18-crown-6)-2,3,11,12-四羧酸作为手性束缚基团和 Π-碱性手性单元(如 (R))的两种新型非对映体手性固定相 (CSP)制备-1-(1-萘基)乙胺(CSP 1)或(S)-1-(1-萘基)乙胺(CSP 2)。使用 20% 异丙醇/己烷作为常规流动相,将这两种 CSP 应用于 N-(3,5-二硝基苯甲酰基)-1-苯基烷基胺和 N-(3,5-二硝基苯甲酰基)-α-氨基酸衍生物的对映体分离阶段。为了阐明两个手性单元对手性识别的影响,将两种CSP的手性识别能力相互比较,并与基于(R)-1-(1-萘基)的CSP(CSP 3)的手性识别能力进行比较乙胺。从色谱手性识别结果来看,(R)-1-(1-萘基)乙胺和(+)-(18-crown-6)-2,3,11,构成 CSP 1 的 12-四羧酸显示出对手性识别的协同(“匹配”)效应,而 (S)-1-(1-萘基) 乙胺和 (+)-(18-crown-6)-2构成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